戴显婧|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四 )


她起初以“家”作为拍摄场景 , 因它是最私密的生活空间 , 是人最后的安全地带 。 但她后来发现 , 当人因疫情困倦在家时 , “家”又呈现出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核 。
她还特别留意到“床”这个元素 。 它是主人性格及生活现状的外化 , 有些女性喜欢极简主义 , 整个床铺就是纯白的;有些女性性子浪漫 , 会在床头摆上玫瑰花或威士忌;进入母亲角色的女性 , 大枕头旁边一般会有一个小枕头 。
戴显婧|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本文图片
戴显婧|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本文图片
于是 , 她把项目的名字改为《她在家 | Women at home》 。 这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 , 通过拍摄交流 , 她发现女性无论是单身、恋爱、离婚还是已育 , 都不影响她们做出独居的选择 , 并在其中照见更真实的自己 。
最近 , 她还意识到独居这种状态 , 并不只存在于年轻人 。 她前往舟山一座常住人口仅有2000人的离岛 , 发现岛上很多都是在50-70岁左右的独居女性 。
她们当中很多人的丈夫在年轻时出海 , 因意外去世 , 而她们也一直没有改嫁 , 孩子长大后也不愿意当漂泊的渔民了 , 全都外出打工 , 就只剩下她们留在岛屿上独居 。
“这是一个真正的孤岛 , 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一样 。 ”戴显婧去拜访和拍摄了四位女性 , 年纪最大的是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奶奶 。
这跟戴显婧之前拍的群体不太一样 , 给她带来很多陌生化的体验 。 她觉得世界很大 , 人很渺小 , 而每个独居的人 , 都有一个坚定的理由 。
戴显婧|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本文图片
戴显婧|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本文图片
据民政部统计 , 我国如今有7700多万独居成年人 , 预计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独居已成为第二稳定家庭形态 。
可见现代人正在脱离群居属性 , 独居也早已不是一种小众的生活方式 。
戴显婧|别妖魔化独居,它没那么可怕
本文图片
但戴显婧也不是鼓励大家独居 , 只是如果这是让自己更舒服的方式 , 那就勇敢选择它 。 “独居只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阶段 , 它既不是起点 , 也未必就是终点 , 但给予了我们一个自己跟自己相处的停留 。 ”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采访、文 丨 花瓢白
摄影 丨 戴显婧
封面、banner来源 丨 戴显婧
视觉 丨 Birdy
今日话题
你喜欢独居的生活吗?
《她在家|Women at home》是戴显婧的女性影像文本创作计划 , 拍摄人物长期征集中 。
如果你也希望“把自己作为方法” , 与她共同探索女性情感与个体成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