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蚯蚓走泥纹
宋代钧窑因为釉面较厚,煅烧时釉面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面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 , 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 。宋代钧窑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
2、器型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 。
3、纹饰
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 , 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他纹饰 。
4、釉色
宋代钧窑瓷器的釉具有釉层凝厚,釉质乳浊,釉层纹理深沉,釉面流动的特点,厚莹的釉层泛出宝石般柔美的光泽 。釉色主要有:月白釉、天蓝釉、天青釉、玫瑰紫釉、丁香紫、葡萄紫釉、海棠红 。
5、釉的特征
钧瓷以釉色见长 , 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 , 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向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的部分流人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典型 。
6、胎体特征
官钧:宋代官钧的胎是一种浅灰胎 , 很致密 。从胎体观察,钧瓷的原料选择很严,因为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没有杂质,没有颗粒不均匀的现象,也没有沙子 。原料的加工相当精细严格,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是细密、均匀,没有断裂和大小不均匀的颗粒 。捏练和陈腐均很到家 , 成型烧出的器物致密程度通体一致 , 没有任何鼓泡、变形现象,也有紫口铁足的特点 。
民钧:胎质相差较大,有的叩之可有金属声,有的则是声音发糠,但总的倾向是胎质粗松 。官钧在施釉上一般及底足,较少露胎,而民钧则露胎较多 。
7、器底
宋钧窑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宋代钧窑瓷器简介【概述】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 。位于今河南禹州 。因古属钧州,故名 。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 , 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 , 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
【史料评价】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 。有土焉,可陶为磁 。”对钧瓷釉色之美 , 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 , 红若胭脂者为最 , 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 , 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 , 则工 , 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 , 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360极速浏览器“放大网页”快捷键是什么
- 魅族MX2的屏幕材质是什么
- 黑枸杞和红枸杞的区别,黑枸杞与红枸杞有什么不同
- 行距22磅是几倍行距
- 2022年七夕节是什么时候,七夕是几月初几?
- 中国七夕节是几月几日,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 双子座女生性格 双子座和什么星座最配对
- 华为功能型手机用户可用内存是多少
- 索尼EX720电源要求是什么
- 2022年上巳节是情人节吗 这天为什么要吃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