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中国美妆在日本,能行吗?( 三 )


一个显著的优势在于 , 新入局者在异常激烈的中国市场中已经摸爬滚打过一轮 , 在营销和供应链上反应极为迅速 , 尤其在内容营销上对日本品牌来说是降维打击 。
首先营销物料的制作周期上 , 中国品牌就快了一大截 。 通常来说 , 日本美妆品牌投放在YouTube、Twitter的视频、图片和文字内容 , 往往要经过设计部、品牌部和外部创意公司的层层审批 , 一个成型的创意视频或者海报从idea到最终确认的流程耗时 , 需要3-6个月 , 加上企划时间筹备期在半年到一年左右 , 而中国品牌可能4周之内 , 一个主题季的营销物料就确认完毕了 。
其次 , 日本社交电商尚处萌芽阶段 , 绝大多数品牌没有专人专组打磨与SNS平台适配性高的内容 , 不像很多中国美妆品牌会有专设的淘宝/抖音运营部门 。 而且日本美妆品牌内容营销的目的多为品牌传播自身调性 , 稳固品牌形象 , 很少有明显的卖货倾向 。 在这一点上 , 擅长用内容营销做种草转化的中国品牌具有绝对优势 。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今年花西子进驻日本亚马逊时 , 旗下一款「同心锁口红」能在上线首日冲入站内口红销量前三 。 早在2020年 , 涩谷人来人往的巨大屏幕上就出现了花西子的广告 , 品牌核心人物花满天此前在国内就是操刀过玛丽黛佳、百雀羚等品牌的营销妙手 。

品牌中国美妆在日本,能行吗?
文章图片
除了营销内容物料的制作周期被加速 , 在中国美妆落地日本市场的每个链条环节上 , 其实都具备了已经稍显规模的合作方 。 他们都是推手 , 加速了中国美妆品牌的进攻速度 。
曾经为资生堂、POLA-ORBIS等日系品牌在中国做营销推广、擅长视觉创意的一家广告传播公司上海摩柯 , 如今开始提供跨境D2C的综合服务 , 帮助中国美妆品牌出海日本 。 他们将在东京表参道搭建一个线下空间 , 让日本消费者通过试用盲盒、肌肤测试、咖啡休闲等环节多维度了解品牌 。
而部分从事OEM代工和实验室产品研发的日本工厂也开始进入中国 , 他们帮助一些中小品牌调配、生产适合日本消费者的产品 。 一家名为未来研的日本公司 , 还在公众号阵地开辟了宣传渠道 。
物流方面 , 目前一部分中国美妆品牌借用亚马逊的海外仓 , 如果遇上库存不足或者交货时间短 , 也会从中国直邮 , 消费者的收货时间比较稳定 , 等待时长不会太长 。
在这个产品链条的生产、营销、销售和物流等环节 , 中国美妆品牌都在加速快跑 , 全周期的提速很快在日常市场崭露头角 。
价格战和强营销只在短期适用
短期内这种打法当然能吸引预算有限、购买力有限的日本年轻消费者 。 和中国的Z世代一样 , 他们在消费心理上有主动尝新的意识和欲望 , 也会在定价偏低的新锐彩妆品牌中不断跳跃迁移 。 复购率低、单笔消费金额低都是目前肉眼可见的问题 。
一个问题是 , 用性价比和强营销去打开日本市场 , 是不是一个可复制、可模仿的路径 。

品牌中国美妆在日本,能行吗?
文章图片
通过低价快速吸纳的大部分为价格高敏感人群 , 他们的低忠诚度也会把品牌囿于买量的陷阱 。 相较中国平台不断走高的买量价格 , 日本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买量价格不会那么夸张离谱 , 对经历过营销大战的中国美妆品牌来说 , 是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 。 不过一旦停下平台投放 , 销量走向何方就很未知 。
而具备消费能力和彩妆知识的成熟彩妆用户 , 他们更熟悉单品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功能和用途 。 在购买决策时 , 品牌意识往往优于产品意识 , 所以他们认可品牌之后 , 接受全线产品也不是什么难事 。 这让以性价比、强营销取胜的彩妆很难在长期占据消费者心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