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什么?( 二 )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 , 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 , 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允许有太大的变异 。如果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 。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 是有一定道理的 。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 , 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 。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 让孩子随心所欲 ,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人格发展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 ,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 , 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巨大影响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 。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级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行为减少 。教育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
专制型:作业效率高,对领导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行动,但常有不满情绪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