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69:分离的时刻,最好的情况是都做好了准备

#颜读论语#
论语|论语69:分离的时刻,最好的情况是都做好了准备
本文图片
子使漆雕开仕 。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 ”子说 。 孔子有个学生名字叫漆雕开 , 漆雕是复姓 , 开是名 。 漆雕开比孔子小十一岁 , 在学生当中已经算是年长的了 , 他成熟谦虚孜孜不倦 , 看待问题不像其他年轻学生那么激进 。
有一天 , 孔子对漆雕开说 , 你跟我学习也很久了 , 我觉得你已经学成可以出去为官做事了 。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在功夫片里看到的场景 , 徒弟学成以后 , 遇到重要的任务时 , 师父就会对弟子说 , 你现在可以出师下山了 。
要入世 , 去学以致用 , 解决问题 。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 一层是孔子德高望重 , 有举才荐贤的能力 。
孔子在当时弟子三千 , 是非常强大的民间势力;加上他多年经营上层社会 , 与诸侯多有往来 , 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 深得诸侯的敬重 。
当时人才的选拔还没有科举 , 没有批量发掘人才的方法 , 只能通过转介绍了 。 孔子无疑是个最适合的转介绍中心 , 一方面他对国家大事对诸侯都有了解 ,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学生的优劣也烂熟于心 , 是最好的职业中介 。
其实是孔子自产自销 , 跟孔子学习是包分配的 。 一个老师有这样的能力 , 能给学生一条生存发展的路是非常了不起的 。 如今这个传统做法还在一些行业沿用 , 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 , 收的是徒弟其实培养的也是员工 。
老师一旦有了公司和事业 , 徒弟自然就会是合伙人和员工了 。 所以古语说 , 老师是衣食父母不是美称 , 是的确可以解决徒弟们的就业问题的 。 民间一些手艺人收徒弟都是这样 , 代代相传 。
孔子一边教学一边给诸侯举荐成熟适合的人才 , 当然就从自己的学生里去挑选 。 他看漆雕开跟了自己那么久 , 忠心耿耿少言寡语纯朴敦厚 , 年纪也到了该出去做事、为社会有所贡献的时候了 , 于是就举荐他出去为官 。 这才有了这一句话 。
另一层意思 , 是表明漆雕开的优秀得到了孔子的赏识 , 也不是每个弟子都能得到优先举荐的 。 漆雕开听了老师的话以后 , 内心翻江倒海愁喜交加 。
高兴的是 , 自己多年的追随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肯定 。 出师就像今天毕业一样 , 表明在校学习结束了 , 可以去下一阶学习做事了 , 听到自己可以出师了 , 当然高兴了 。
那愁什么呢?“吾斯之未能信 。 ”他说 , 我对出去做官这件事真的没有信心呀!诚惶诚恐的感觉 , 不知从何着手 。
因为自己一直在研究历史 , 沉浸在书本里 , 没有为官从政的经验 , 能不能做好 , 一点儿把握都没有 。 贸然出去做事不利被退了回来 , 岂不是砸了老师的招牌?
他想做官真的很不容易的 。 看到老师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 不辞辛苦发展教育 , 也没谋个一官半职;老师能力那么强学问那么大德行那么深厚 , 都没有去做官 , 是不是说明做官这件事真的是很难很难的呢?
孔子一心办学做教育、不求功名利禄的榜样力量也深深影响到他 , 所以一想到这些 , 漆雕开心情很复杂 , 又没法清晰地表达好 。 所以 , 真的一方面受宠若惊 , 一方面诚惶诚恐 。
谦卑地对老师说 , 我真的没有信心 , 距离出去做事我还相差太远 , 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 你想象一下漆雕开的神态与表情 。
孔子在一旁看到了 , 会心地大笑起来 。 ”子说“ , 这个说是悦 , 高兴的意思 。 为什么高兴呢?一个学生几斤几两 , 老师其实是最清楚不过的 。
漆雕开学习认真执着 , 为人忠厚老实 , 讷于言敏于事 , 深得老师教诲 , 具备了为官做事、造福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