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长辈的尊称,文言文长辈的尊称( 二 )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 , 又称“养子”、“养女”、“假子” 。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 。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 , 或写作“媳妇” 。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 。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 , 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 。“孙”又分为“孙儿”、“孙女” , “孙女”又称为“女孙” 。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 。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
4. 古代对老人的尊称有哪些、对爱人的呢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 。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 , 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 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 , 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说自己的女儿“小女” 。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 。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 。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 。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 。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 。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 , 仆人身份多低 。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 。“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 。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 。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 , 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 。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 。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 。(“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 。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 。)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 , 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 。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 。别人的文章为“大作” , 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 。别人的徒弟为“高徒” 。别人的家为“府上” 。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