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衣服颜色等级,明朝锦衣卫服饰如何?什么人才能穿飞鱼服、蟒服、斗牛服?( 二 )


腰带:一品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牛角) 。
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同一品 。
明代文官服补子: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 , 三品用孔雀 , 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 (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 (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 。法官 (风宪官)用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 , 用角争斗) 。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 。
明代武官服补子: 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
杂职用练鹊 。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丁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 。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 。
汉官服皆为黑红二色,区别在于头冠和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 。)
汉代的冠很多很繁琐 , 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场合还要分不同的头冠 , 建议LZ点击:http://baike.baidu.com/view/466937.htm
头冠和组绶的区分这里都有 。
唐朝开始 , 官服分颜色
品服的颜色: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 , 深绯;五品,浅绯;六品 , 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
另外腰带也有区分,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 。
三品官以上紫色,五品官以上朱色,七品官以上绿色 , 九品官以上青色 。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
明朝官阶九品 , 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 。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 。
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 。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 。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 。三品散搭花,径二寸 。四、五品小杂花 , 径一寸 。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 。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补子制度 。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 。公、侯、伯、附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 。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 , 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蓝雀等 。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后 , 也实行了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 。清代把胸前的这块方布也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称为"补服" 。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补子图案与明代的相同,八品则改明代黄鹂为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绣蓝雀 。
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监察御史皆绣獬豸 。武官补子图案区别较明代为细,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
朝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 。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 , 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 。如明代官服 , 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 。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 。二品小独科花 , 径三寸 。三品散搭花 , 径二寸 。四、五品小杂花,径一寸 。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 。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