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救助条件,朋友得了精神病,又没有身份证可以送去救助站吗?( 三 )


据介绍 , 不久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刘大娘与家人失散 , 后被民警送到救助站 。为了帮助老人找到家,工作人员想尽了办法,但老人一直无法说清自己的基本情况 。正在救助站一筹莫展中 , 幸好老人的家人及时找到救助站,将刘大娘接走 。
杨建勋表示 , 找到刘大娘的家人可以说十分侥幸 。实际上,被送到市救助站的走失老人大多是老年痴呆症患者 , 他们无法提供明确的个人资料,查找亲属十分困难 。此外,还有一些居住在贫困地区的孤寡老人,他们一般没有直系亲属,即使查到家庭地址也无人将其接走 。市救助站能做的只能是给当地政府发函 , 请当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 。如果发函也解决不了问题,市救助站就只能派人护送老人回家了 。但市救助站毕竟人力、财力有限,这对市救助站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 。
难题五:救助特殊人群左右两难
采访人员翻看了天津市救助站求助受理情况的登记册,发现青壮年受助者大多只需救助站提供一天的食宿或一张车票,便可安全离去,救助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而对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救助相对要难得多 。这些特殊人群往往查找容易送出难,“出口”十分不畅,如此长期下去,市救助站的压力十分巨大 。据粗略统计,天津市救助站西青分站目前滞留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在50至60名左右 。
此外,按照规定 , 救助站的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然而据报道,某市救助管理站里的一些属于特殊人群的受助者,有的受助时间已达两个月以上 。尽管按照有关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 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但所谓“特殊情况”对那些特殊人群来说就是一种“普遍情况” 。长此以往,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受助者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内 。这种情况不仅将使救助站难以承受 , 同时也有悖于救助的“临时性”规定 。
难题六:如何救助“职业乞丐”
采访人员前去采访的当天下午,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要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流浪乞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引导 。
“可能不会有什么收获,”杨建勋表示,“目前街上有一些‘职业乞丐’,对于他们我们虽有心救助 , 但却鲜有人领情 。”
据介绍,不久前 , 塘沽救助管理站流动救助车发现一名身穿学生服装的女孩低头跪在路边,在她身前摆放着一张写有悲惨身世的“求助信”和“休学证明”,信上说这位女孩16岁 。
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后将其接回救助站,但面对众人的问话,女孩始终缄默不语 。经过耐心的说服工作 , 女孩终于开口道出实情 。原来她今年已经22岁了,已婚并育有一个4岁的孩子,因与丈夫发生口角,遂离家在外闲逛 。后来她花了30元钱,购买了一套“求助信”和“休学证明”,然后就到天津“赚钱”来了 。女孩拒绝了救助站送她回家的帮助 。
他们为何拒绝救助?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街头乞丐应当是救助的重点人群 , 但那些“职业乞丐”往往都不愿到救助站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
首先 , “职业乞丐”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有人甚至“收入不菲”,他们当然不愿放弃这个财源而被救助回家 。
其次,很多“职业乞丐”早已经习惯流浪乞讨的自由生活,因此他们宁可街头乞讨,也不愿进救助站 。
第三 , 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为应急性的临时救助,但这些临时救助不能解决那些流浪乞讨人员的根本问题 。因为一些“职业乞丐”的家乡比较贫困,这些乞讨人员即使被助返乡 , 也可能会为了谋生再次出来乞讨 。所以这些乞讨人员认为,与其这样折腾,还不如干脆拒绝救助,一直在街头乞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