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基本维度包括,如何欣赏艺术品?( 二 )


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理论是各个部门艺术共同的理论基?。涣硪环矫妫?它又不能脱离各个具体的部门艺术 。离开对部门艺术的研究,艺术理论就会是抽象的、空洞的;反过来 , 各个部门艺术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 。所以,这二者的研究是统一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 。
【一件艺术品的基本维度包括,如何欣赏艺术品?】你直接去书本上找就行了

一件艺术品的基本维度包括,如何欣赏艺术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艺术品怎么鉴赏艺术鉴赏应该欣赏的是艺术品本身,因为萨特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艺术家应该完全引退到其作品之后,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艺术是一种很私人化的东西,私密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当一个人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他所得到的东西很大程度和作者没有关系,而仅仅是在他自己的认知领域里获得认识,每个个人都获得和其他人所不同的认识,甚至是和作者的意志所无关的认识 。可以说 , 欣赏者欣赏的是他自己,而艺术品如同一面镜子,他只是借助这一外物在认识自己,因而,艺术的私密性这一特点可以说在作者和观者处都得以实现 。所以,人在了解一件艺术品时,可以说就是在欣赏,了解其自身 。艺术品 , 只是在引导欣赏者的这种认识的方向,不同的艺术给人不同的引导 。
关于作者,对于真正“有水平”的欣赏者来说,作者是一个完全不必要的概念,可以说对于整个自然来说,"造物主"就是作者,可是有谁诘问过造物主的身世?这样看来,天地万物都是艺术品,只不过当艺术品有了人的属性的时候,使得我们更加关注“作者”这一概念.作者的信息使得我们对于艺术品更加有了某种“偏颇”的认识,使得艺术品的引导性更强,譬如,若不了解梵高的身世和履历,可能很多人都不能为其作品所打动并感觉其伟大 。
艺术的公共性的问题和艺术的私密性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但依马克思的说法,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 。
一件艺术品的基本维度包括,如何欣赏艺术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艺术品包括哪些?艺术品分为很多类 , 紫砂壶、陶艺、国画、抽象画、乐器、雕刻、文物雕塑、砂岩、仿砂岩、琉璃摆件、铁艺、铜艺、不锈钢雕塑、不锈钢、石雕、铜雕、玻璃钢、树脂、玻璃、透明树脂、玻璃制品、陶瓷、瓷、黑陶、陶、红陶、白陶、吹瓶、古家具、脱蜡琉璃、水晶、黑水晶、木雕、花艺、花插、浮雕……
多了 “艺术品”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以前的壁画,石刻、雕塑(砖雕、石雕等等),架上绘画等等都可以叫做艺术品,现在很多的独一无二的工艺品 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有壁画、雕塑、手绘(习惯这样称呼,因为经常画漫画)……就是一些精彩、独一无二的 。
瓷器 字画 玉器
一件艺术品的基本维度包括,如何欣赏艺术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如何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评价艺术的好坏,创作者是被动的 , 欣赏者才是主动的 。艺术终究是为了共享和传达而服务的,所有的艺术都得回到欣赏者身上 , 自娱自乐、自卖自夸总归是是狭隘、片面的 。艺术的好坏不应该由创作者本人说了算,而应该是由足够多的人欣赏后评价,尽量去除了个体主观性后综合而成的 。这也是审美去精英化的核心,评分系统的合理存在就是一个实例 。   对于欣赏者来说,艺术作品的好坏应该分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   一个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水平,也就是从技术层面偏理性地评价其“传达方式” 。这是基于核心知识体系来评判(对于绘画就是笔触、色彩组合、构图等,对于音乐就是曲式、配器、编排、吐字、换气、押韵等),已经有了一个总结出来的大致完善的标准,不掌握到一定的水平是绝对不可能在范式上有所革新的,或者说这些创新是不被承认、不能自成一派的(对于绘画就是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就是不搭调的、把构图的关键集中在角落就是不合理的,对于音乐就是相隔几度音程听起来就是不和谐的、九和弦就是比七和弦还要不明朗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众对于这些细节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需要受过正规系统的相关教育的专家来评判(在这方面真正的专家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分歧),这时候大众就应该去学习专家的意见,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另一个是评价艺术作品的内涵,也就是从情绪层面偏感性地评价其“传达内容” 。这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判 , 也没有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东西(对于绘画就是色彩的选择等,对于音乐就是副歌旋律的走向等) 。“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审美是一个很私人化的东西,完全基于个人喜好,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性格领会作品的情绪渲染和深层意义,说到底就是作品能不能让自己产生共鸣 。这时候专家作为一个个体也是有主观性的,所以大可不必盲目跟随专家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而应该忠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动与启发,每个个体的独立主观的感受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专家却能够更接近创作者的创作初衷,这对大众艺术眼光的锻炼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具体原因会在下文提到 。(这个时候就得说 , 大家根本没有必要有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为了提高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借机营销炒作 , 这就会使得大众原本的审美一定程度受到外界影响,将个人纯粹的审美有意引导为“政治正确”般的从众审美加以混淆 。)    以上两个部分,即艺术作品的水平与内涵,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融合的(比如绘画中想要表现力强应该用冲突的色彩复杂交织还是相近的色彩大片渲染,音乐中想要表现情绪浓厚应该用真音还是假音),但终究是不可混淆的两个概念 。所有人都有权利表达喜欢与否,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说出作品的水平高低 。所以对艺术作品好坏的评判,离不开受过正规艺术教育、艺术品位较高的“专家”对大众正确的引导作用 。所谓艺术领域的专家,应该是一些能通过核心知识体系从作品中分析大众看不见的水平细节,又能借此比大众更准确地解读出创作者的创作初衷的人 。好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是直观易懂的 , 但一定是触动人心的;专家与大众的评价不一定是一致的,但专家一定是比较接近创作者的创作初衷的 。当专家的意见和大众的意见不一致时,大众就应该尽量客观地分辨专家的评价中有哪些是对于艺术作品水平的判断、哪些是对于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选择性吸收、扬弃式学习 。“作品诞生了,作者死了”,创作者在作品里留下了一种解答(创作初衷) , 但作品本身可以有无数种解答 。虽然创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内涵是唯一的,但欣赏者给出的理解可以是非常多样的 , 甚至可能与创作初衷背道而驰 。这就导致很可能同一个作品放在某个时代里被大众认为高端,放在另一个时代就完全不同,这完全能够解释和接受(不过要明确创作者推进艺术发展的贡献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而欣赏本身就是为了先给出自己的解答,再让自己之后每次的解答接近于创作者的解答的概率更大;保留自己的解答,并接受创作者的解答――这就是提高自己的品位的过程 。   总而言之,一件艺术作品公认的好的标准在于水平扎实工整或者高端前卫、内涵深刻入骨或者具有新意 。前者往往分歧不大,有争议的往往在后者 。随着审美去精英化的趋势、大众艺术品位的提高,相信对于艺术作品的好坏的争论会平息很多,这是大家乐意看见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