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二 )


汽车的燃料来自石油 , 工业的电力来自煤炭 , 就算是核电 , 也需要勇士冒着辐射的危险走进地下 。
当键盘侠坐在塑料座椅上摇摇摆摆 , 穿着化纤的衣服 , 拿着发烫的手机 , 心里还是不服 , 拿出包里的饭盒准备大快朵颐 。
却忘了他之所以能吃到这么丰盛的饭菜 , 全赖地质工作者找到一个又一个钾矿和磷矿 , 为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 。
地质学是工业社会的基石 , 它在人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 , 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
我们能够如此舒服地生活在城市 , 正是有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 在大雨中泥垢满身 , 在密林里攀爬跋涉 。
大多不幸 , 只是因为来得太快 。
|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本文图片
|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本文图片
提起地质工作者 , 你会想到什么?
在马路上拿着一个我们说不出名字的相机 , 下面撑着三脚架 , 地上还搁着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工具 , 再加上几个戴着安全帽的伙计 。
当然最有可能的是 , 什么也想不到 。
提起烈日下最可爱的人 , 我们会想到环卫 , 外卖小哥 , 建筑工人 , 往往忽视这群跋涉在野外的人 。
疲惫的身影穿梭在丛林中 , 在高原上 , 在悬崖峭壁上 , 在戈壁滩中 , 在矿井中 , 冒着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风险 , 为的是什么呢?
|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本文图片
图 | 地质工作者
1958年 , 中蒙边境一场寒流袭击了一支考察队 。
人们找到杨拯陆女士的遗体时 , 她正俯卧在斜坡上 , 两臂前伸 , 十指插在泥土里 。
在她怀里 , 揣着一张新绘的地质图 , 上面是她新涂上去的颜色 。
用来识别地质 , 找到石油 。
|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本文图片
图 | 杨拯陆所领导的地质队驻地
人们在翻阅她生前给战友的信中 , 看到这么一段话:
“我想你可能早已听到那些不幸事件 。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害怕的思想 , 我们的同志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 为了他们未竟的事业 , 我们应当以更勇敢的行动来弥补这些损失……”
|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本文图片
图 | 杨拯陆女士
这个未竟的事业是什么呢?
在她献出生命的地方 , 已经于2002年成功地建起了祖国西部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的油田 。 靠着这群可爱的人 , 我国才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 , 有了富强的底气 。
1949年 , 我国的煤炭年产量为0.32亿吨 , 然而 , 经过地质工作者65年的不懈努力 , 2014年 , 我国的煤炭年产量为38.7亿吨 , 占全世界的一半!
50年代 , 我们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铀矿!1964年的10月16日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世界 , 蘑菇云如同太阳一般火热 。 然而 , 这颗原子弹的爆炸背后 , 74位地质工作者为采铀矿牺牲 。
|哀牢山遇难调查员,最小25岁: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本文图片
无数地质工作者一辈子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四海为家 。
他们少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 少了和亲戚朋友的欢聚 , 少了办公室的悠然闲暇 。
却给我们锻造了一个美好的明天 。
原来 , 从来都有人 , 将家国扛在自己身上 。
正如那首《勘探队员之歌》所唱的:
“是那山谷的风 , 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