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银是什么银,请问纹银是什么银啊,和银有什么区别呢?( 二 )


1、含义不同
纹银的成色是93.5374 。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习惯上每百两纹银须升水6两才等于足银 。当时作为货币的白银,还有一个成色的问题 。成色是指银质货币、饰品和器物的含银纯度,又称银色 。银两的成色,自古即不统一 。
纯银,即为含量接近100%的金属银 。银化学性质不活泼,但由于银与硫有特殊的亲和性 , 在空气中即能缓慢的生成硫化银而使其变黑,使银不纯 。而且在自然界中银易与铂等金属混合,故生活中的“纯银”一般指含量99.99%的白银或者含量92.5%的925纯银 。
2、性质不同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 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 。例如,若令汞的导电性为1,则铜的导电性为57 , 而银的导电性为59,占首位 。
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纹”之称,其实其成色比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 。所以将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这种升水是指成色较高的宝银折合为纹银时,在比价上的提高 。
扩展资料:
纹银并非实际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 , 包括关平、库平、市平、漕平等种类 。
按照清朝的官定标准,足色纹银的成色为93.5374%,称为“十足成纹” 。清制规定纹银一两等于制钱1000文 , 但乾隆朝之后,由于私铸劣钱增多和白银外流,经常出现钱贱银贵的现象 。
采用纹银作为货币单位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实际流通的银两成色不一 , 名目众多,有“元丝”、“青丝”、“白丝”、“水丝”、“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单倾”、“双倾”等多种名色,这些种类不同的金属银需要折算为全国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于统计税收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纹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纯银
纹银:也称“足纹” , 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清廷规定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均须按成色折合计算 。纹银成色是.935374 。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 , 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纹银并非实际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包括关平、库平、市平、漕平等种类 。按照清朝的官定标准,足色纹银的成色为93.5374%,称为“十足成纹” 。清制规定纹银一两等于制钱1000文 , 但乾隆朝之后,由于私铸劣钱增多和白银外流,经常出现钱贱银贵的现象 。采用纹银作为货币单位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实际流通的银两成色不一,名目众多 , 有“元丝”、“青丝”、“白丝”、“水丝”、“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单倾”、“双倾”等多种名色,这些种类不同的金属银需要折算为全国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于统计税收 。在实际流通领域中的金属银 , 成锭者称“宝银”,即铸成元宝形式的银锭 。由于各地宝银成色不一,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地名,或申水标准,如苏宝银、武昌宝银 , 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等等 。“二四宝”即每五十两贴水二两四钱,一锭五十两的“二四宝”银锭折算为五十二两四钱标准纹银 。宝银的成色通常全都高于纹银 。鸦片战争之后 , 银两、银元在中国同时流通,但官方统计赋税、制订预算、对外赔款时仍使用库平两和关平两纹银作为计量单位 。1933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废两改元 , 纹银退出流通领域 。又: 银分为足银和纹银两大类:足银: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90的称足银 。由于过于柔软,不易铸造成心仪的首饰造型,且容易磨损和氧化变黑 。因此不太适用于首饰制作 。纹银: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25的称纹银 。也称“925银” , 纹银通常是用92.5%银加入7.5%铜混合成 。由于掺入了铜,其制成品在打磨后的光泽,比足银耀眼美丽 , 因此经常用作首饰材料和银器皿 。为了增加925银饰品的光泽度和降低其氧化度有的厂家还会在上面镀上一层白金 。这类产品行业内俗称真金白银产品 。行业上把没有外镀白金的925银称为“素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