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的特质,"弘扬古蜀精神,传承天府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二 )


《成都通览》记录清末民初成都人口比例:湖广25%、山东5%、陕西10%、云贵15%、江西15%、安徽5%、江浙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可见成都是由大半个中国的移民所构成 , 移民带来新的物种、生产技术、异域文化 , 同时也培育出友善公益、互助发展的市民精神 。
7、天府文化具有崇尚自然、乐观包容的理念
都江堰的诞生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余秋雨评论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 , 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 , 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后方 。”天府之国孕育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天府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崇乐观包容的生活哲学 。
励志报告,天府诗词朗诵、传统戏剧表演等方式诠释了天府文化传承,点燃了大家热爱家乡、热爱天府文化、热爱生活和热爱学习的热情 。
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兴起 , 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 , 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及融合,变为蜀人,并转型成奴隶制国家 。
蜀国由蜀部鱼凫氏建立第一个蜀国开始 , 经历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 。后人称作古蜀国 。后人将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称为蜀山氏 。

天府文化的特质,"弘扬古蜀精神,传承天府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天府文化的来历?(简答)什么是天府文化?就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在天府之国发展起来的文化,这是一种典型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在特定圈层和区域内形成的文化 。文化既然是人造的 , 那么文化一定是多样的、各具特色的 。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土的人不同,有黄、黑、白皮肤,世界上有2000种民族 , 不同的人就会创造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典型的水土性、地域性 。这是文化的本质,就是个性与特色 。在地球的三维坐标系中,由于每一点的XYZ值(长、宽、高)不同,所以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不同,从理论上讲 , 世界上有无穷多种文化,只是有的没有凸显出来,有的成为了重要现象或者主流文化 。因此 , 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是其主要特征,绝不能谋求文化的一致性和相同性 , 文化交流也不能消灭多样性 。当然,既然是文化,就有共同性的一面,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研究文化必须从地理学、历史学、经纬度入手 。研究天府文化必须研究成都平原特点、研究成都人口来源 。
从地理学看天府文化 。成都平原处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过渡阶段,是第二阶梯中海拔最低的部分 , 300米到800米),青藏高原东大门,横断山东北侧,北纬30°线与胡焕然曲线交点,是四周封闭的盆地,有内陆海洋性气候,有河流数千条(大河流1409条 , 中河流2860条 , 小河流5870条) , 受喜马拉雅雪原与印度洋暖流影响很大,古蜀海洋就在成都平原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 , 中国古地貌是东高西低 , 7000多万年前 , 古长江分为东西两条,西长江南流印度洋,东长江(即扬子江发源于西陵峡)从东往西倒流(太平洋水系),两条互不相通 。四川盆地是20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大泽,《易经》的八卦兑泽(方位西)就是指西方四川盆地古海 。因此,成都平原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是水稻最早种植地,物产丰富 。早在商代就有用稻米做成的化妆品 。因此,天府文化是过渡态文化、是山水文化、是农耕文化、是内海文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