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的特质,"弘扬古蜀精神,传承天府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三 )


从移民史看天府文化 。成都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物产、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各方人才汇集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和移民精神 。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 。这些土著人可能起源于喜马拉雅 。古羌族应该是喜马拉雅人 。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是长江文明的源头 。蜀部落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 。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秦代“移秦民万家入蜀” 。三国至东晋,随刘备入蜀的移民达数万家 。西晋甘肃陕西大旱,流民十万人入川“就食西蜀” 。元末明初,发生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明末清初,一百多万移民进入四川,迎来“湖广填四川”移民高潮 。抗战爆发,华东华北大量人口和各种机构、学校迁入成都 。建国后的“三线建设” , 也有大批工厂和技术工人进入成都 。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成都人的构成:湖广占25%、山东占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安徽占5%、江浙占10%、广东广西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根本没有 。清顺治三年(1646),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随后的五六年间断绝人烟,因此清初四川省会曾迁往保宁府阆中 , 这在成都历史上绝无仅有 。康熙年间,清政府实施“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 , 来自大半个中国十多个省份的一百多万人口移入四川,数量大大超过了土著(四川清初土著人口仅八九万人) 。移民文化造就了天府文化的特征:一是冒险开拓性;二是开放兼容性;三是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创新性等 。
从三星堆看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的源头是古蜀文化 。茂县营盘山、德阳三星堆、成都金沙古遗址证明,古蜀文明可以延伸到5300年以前 。在营盘山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基址、墓葬、殉人坑、窑址等各种遗迹 。营盘山遗址还出土了不少果核残块,通过浮选之后发现,里面有桃、梅、杏这三种果树的种子,说明早在5300年到4600年前,这里就已经水果丰富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批河蚌、海贝,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明证 。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 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 , 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 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其中有作为“纵目”的蜀人先祖蚕丛偶像的青铜纵目面具,还有长达1.42米、作为权杖法杖的金杖 。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 , 出土了金、 铜、玉、石、陶、贝、骨等珍贵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 。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 。三星堆那些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 , 用以挂戴耳环耳饰,这说明很时尚,懂得生活 。川剧变脸的源头与祖先在三星堆的面具 。三星堆人没有胖子,青铜站立人很清秀、干练 , 瘦身紧衣 , 说明把减肥作为健康、美丽的标志,早就有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