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陪嫁一定要送家具吗,结婚女方必须买的东西,结婚时女方需要买些什么东西陪嫁呢?( 三 )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送珍珠 , 戴珍珠来期待圆圆满满,珠联璧合的好意头 。圆润光洁的珍珠,不仅代表着圆满美满,也意味着爱情就如珍珠的诞生一般,是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才走到婚姻的殿堂,寓意两人爱情经过包容、磨合后结晶成美丽珍珠的涵义,外延上更有彼此珍爱、呵护的意义 。
钻石
借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钻石日渐被接受为表达“长久”的珠宝情物 。
黄金
在传统中式结婚礼仪上,双方家长会各给新娘一对龙凤镯,龙凤镯有龙凤呈祥,佳偶天成之意 , 也是寓意“情比金坚” 。
中国女儿出嫁送嫁妆习俗
送嫁妆,即发奁 。女儿出嫁 , 首先要准备嫁妆 。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 。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 。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 。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 。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
旧时北京地区 , 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 , 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 , 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 。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 。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 。上书“奁敬×元” 。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 , 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 。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 , 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 。于是 , “一堂一房”、“整猪整羊” , 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 。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 。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 。
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 。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 。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 。当地有“八抬猪 , 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 , “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 。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