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意义,长城的历史意义,作用,流传,故事是什么( 二 )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 , 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 , 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
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 , 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 。
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 , 推行富国强兵 。
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 , 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 , 所向无敌 。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 , 先后大败魏国 , 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 。
十三年(前225) , 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 。
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 。
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 , 置北地郡 。
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 。
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 。
自此兵力遂强 。
二十年 , 武灵王西略林胡地 , 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 , 才班师而归 。
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 。
于是 , 下令筑长城 , 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 , 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 , 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
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 。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 。
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 , 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 。
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 。
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 , 而以大将为人质 。
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 。
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 , 东胡却地千余里 。
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炙(今朝鲜清川江) 。
于是 ,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 , 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 。
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 。
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
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 。
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 , 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 , 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