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代叫什么,山东古代被称“齐地”,为何后来被称“鲁地”?( 五 )


【山东古代叫什么,山东古代被称“齐地”,为何后来被称“鲁地”?】因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于齐鲁两国,齐国是以山东淄博为国都,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山东济宁曲阜为国都,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有齐鲁大地之称 。
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 , 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
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 。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 , 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
扩展资料:
齐鲁文化:
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 , 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 。
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 , 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 。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 。
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 , 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 。
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年 , 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 , 以拱卫周室 。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 , 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 “因其俗,简其礼”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 。
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 , 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
战国时期,以稷下黄老道家、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 。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 , 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稷下道家的熏陶 。
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 。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鲁文化
山东省在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 。因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于齐鲁两国 , 齐国是以山东淄博为国都,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 , 鲁国是以山东济宁曲阜为国都,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有此称 。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
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 。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 , 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
扩展资料
古代齐鲁文化: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齐道家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齐国,这一流派由姜太公开创 , 稷下道家、管子等继往开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 官学为黄老之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