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指什么?( 三 )


应称作人本主义 。
与欧洲的人文主义相比,
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人轻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
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
对宗教都缺少热情 。
他们所共同关心的
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 。
此即孔子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庄子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庄子》)之谓 。
中国传统文化凝神注视的
是人间的是非和寿夭,
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来生,
则很少加以关注,
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轻鬼神、
重人事的突出特色 。
儒家是一种道德信仰,
是对完美人格和祥和政治的追求,
不是对神仙,对方术,
对上帝、对权力的崇拜 。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主张“尽人事,知天命”、
“未知生,焉知死” 。
儒家思想
具有宗教的精神而无宗教的痴迷,
具有文化的包容而无会党的伐异 。

二、重道轻器
传统文化所谓的“道”
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政治理想、道德准则等,
概括地说,
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器”是指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 。
孔子强调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其中固然有人格不能偏向一端的含意,
但同时也流露出了“知人”压倒“知物”的倾向 。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也”
(《论语?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那里,
感性欲求(谋食)
与理性追求(谋道)二者之间,
后者处于优先的地位,
一旦“志于道” , 
则即使身处逆境 , 
也可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
所以孔子称赞其学生颜回:
“贤哉 , 回也!
一箪食 ,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雍也》) 。

三、 民为邦本
“民本主义”的观念
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
“民可近,不可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这是说,
人民只可亲近,
不可威狎,
因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 , 
只有基础坚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 。
孔子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以人为本、重民爱民,
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
把“养民也惠”、“使民也义”、
“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
作为仁人君子之道而要求统治者遵守 。
孟子认为
仁与不仁
是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和依据,
提出 “民贵君轻”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
要求为政者: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
正是这些不同,
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
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 
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 ,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 , 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 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 , 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 , 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 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 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