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游子吟》的古诗全文是什么?( 三 )


孟郊(751—814) , 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少年时隐居嵩山 。近五十岁才中进士 , 任溧阳县尉 。与韩愈交谊颇深 。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 , 追求瘦硬 。与贾岛齐名 , 有“郊寒岛瘦”之称 。有《孟东野诗集》 。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 , 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
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 , 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 。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 , 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 , 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 。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⑴吟:吟诵 。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本诗中指孟郊
⑶临:将要 。
⑷意恐:担心 。
⑸归:回来,回家 。
⑺寸草:萱草 。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
⑻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 , 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 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
孟郊把慈母与游子之间的真情刻划得如此生动,最后还表达了孝顺的游子对慈母报恩的情志 。

游子吟,《游子吟》的古诗全文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游子吟》 全诗《游子吟》唐 孟郊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