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什么,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主要标准( 二 )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 , 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 。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 , 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 , 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每个人的职业不同 , 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评价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个人对社会作出的物质贡献,也要看其对社会做出的精神贡献 。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 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生的自我价值 。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在人生价值的评价中,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察动机 。
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 , 只有一种人性 。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 。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 。人性中与生俱来即存在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 。从人脑的结构来看 , 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出自《重大人生启示录》?人性[3])
哲学定义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 , 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
西方谚语: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
人性争论
人性善恶的争论
所谓人性善恶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是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已为本的争论 。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已这不仅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的态度,还决定了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统治阶层在制订管理方针政策时是以强行管制为主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的趋向 。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主的”德治“ 。
在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 , 形成多种派别 。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 , 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荀子?性恶》)善性是后天人为的 。性无善无恶论 , 这包括: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 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4]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 , 有善有恶意之动” 。性有善有恶论,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 , 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 ,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