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控包括,如下内容属于自我调控的是( 二 )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 , 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自我控制的策略 。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到父母控制方式的影响 。
三、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儿童刚一出生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很不成熟,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占据优势,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冲动性 。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 。随着儿童的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使得儿童逐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 。
2.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对错判别能力的出现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及认知经验有关:幼儿及学前儿童用是否受到奖惩作为判别好坏的主要标准;年纪稍大儿童有抽象的对错观念,而且开始考虑行为的意图和后果,开始看重人际间的信任,意识到为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利益有必要维持某种形式的社会秩序 。
(二)外在因素
1.父母控制模式
(1)专制型 。这类父母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常使用体罚、责备及嘲笑等,使得儿童仍保持外在的道德定向,处于自我调节的依从水平,他们退缩、不友善、猜疑、易怨恨;回避同伴和新环境,男孩及女孩的自控水平都不高 。
(2)放任型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多采用情感惩罚而不是体罚或说理 。这种教养方式也不能使儿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信念;这些儿童显得不成熟、退缩和不开心,且自尊心低,在三种方式中独立性及自我控制水平最低 。
(3)权威型 。权威型的父母主要采用说明、示范和其它的说理方式指导儿童的举止行为 。权威父母的孩子能与人愉快地合作,能抵制诱惑且富于社会责任感 , 他们较另两类儿童,更富于自我信赖和自我控制 , 具有内在的行为自律准则 。显然,最可能促进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教养模式是权威型的 。
人的自制能力主要表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1、自我管理:可以视为与自我的关系管理 , 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 。2、自我教育:广义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 。又称自我修养 。3、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 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 。包括“自我情绪的控制”、“自我言论的控制”以及“自我行为的控制”,这三者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的 。具体到两个领域当中:1、要指导孩子反思:能否控制欲望,让自己均衡饮食 , 能否让自己按时作息,能否让自己坚持锻炼 。2、在学会学习领域中反思:能否克服学习的惰性 , 能否坚持学习,能否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可以看到,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天性当中的惰性,其实“自我控制”就变成了“自我管理”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例如,许多人都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然而一旦要坚持的时候,就发现非常困难 。这个里面最核心的心理成分就是“意志力” 。可以说 , 现在的孩子中,最缺失的也是“意志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素养中也必须要重视“意志力”的培养 。扩展资料:在推进“自主发展”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3点:1、要注意“循序渐进”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管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婴儿时期,孩子是以他人管理为主,然后逐渐过渡到协助性自我管理,再到自我管理 。因而,家长和老师们,也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规律 , 做到循序渐进 , 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放手,但也要注意不要颠倒顺序 。2、转变思维方式 。很多老师对于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维方式,还是注重外在管控 。例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所以就从小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严加管控外在环境,就认为孩子健康成长了 。事实上,如果一直用外在管控的思维方式来教育孩子,一旦孩子长大,成年人无法掌控的情况下,孩子就有可能因为缺乏自我管理素养而出现种种问题 。3、在课堂上要重视“以生为本” 。课堂上以生为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多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动;引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