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语是什么,兰花花语是什么( 四 )


幽悬兰草 遇净土而生 不因无
兰花的花语的意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 , 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 。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 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 , 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 , 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 , 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 。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 。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 。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 , 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 。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 。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 。第三 , 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 , 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 。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 。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 。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 。”于是“刈兰而卒” 。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 。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 。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 。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 。“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 , 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 严霜结庭兰 。”严霜笼罩,煎逼庭兰 , 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 , 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 。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 。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 , 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 。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 , 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