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鹧鸪其二原文、作者,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1、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玉关征戍久 , 空闺人独愁 。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 。愁多人易老,断肠君不知 。——唐代·苏颋《山鹧鸪词二首》 山鹧鸪词二首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 。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
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 。愁多人易老,断肠君不知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 ,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 。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 。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 , 后出任益州长史 。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諡文宪 。苏颋
猜您喜欢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唐代·徐惠《拟小山篇》拟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女童孤寂三推礼就,万庾祈凝 。夤宾志远,藨衮惟兴 。降歆肃荐 , 垂祐祗膺 。送神有乐,神其上升 。——唐代·佚名《郊庙歌辞 。享先农乐章 。咸和》郊庙歌辞 。享先农乐章 。咸和
三推礼就,万庾祈凝 。夤宾志远,藨衮惟兴 。
降歆肃荐,垂祐祗膺 。送神有乐,神其上升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晖 。睟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代·佚名《武后明堂乐章 。配飨》武后明堂乐章 。配飨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晖 。睟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

山鹧鸪其二原文、作者,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山鹧鸪词》唐诗赏析原文注释以及作者介绍《山鹧鸪词》作品介绍
《山鹧鸪词》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
《山鹧鸪词》原文
山鹧鸪词
作者:唐·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
《山鹧鸪词》注释
①山鹤鸽:曲名 。全诗校:“一本题上无山字 。”
《山鹧鸪词》作者介绍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
山鹧鸪其二原文、作者,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山鹧鸪其二原文、作者,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作者] 苏颋   [朝代] 唐代
恻矣南邻问 , 冥然东岱幽 。
里闬宁相杵 , 朝叹忽迁舟 。
君心惟伯仲 , 吾人复款游 。
对连时亦早,交喜岁才周 。
序发扶阳赠,文因司寇酬 。
讵期危露?。嘈糯?。
卧疾无三吊,居闲有百忧 。
振风吟鼓夕,明月照帷秋 。
藓驳题诗馆,杨疏奏伎楼 。
共将歌笑叹,转为弟兄留 。
感物存如梦,观生去若浮 。
余非忘情者,雪涕报林丘 。
《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作者苏颋简介苏颋(tǐng)(670-727)字廷硕,唐朝大臣、文学家 。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 。弱冠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 。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 , 拜中书舍人 。玄宗时袭封国公 , 进同紫黄门平章事 。
苏颋的其它作品○ 祭汾阴乐章(寿和)
○ 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泛渭川得齐字
○ 山鹧鸪词二首
○ 赠彭州权别驾
○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 苏颋更多作品
山鹧鸪其二原文、作者,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原文_翻译及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宋词三百首, 豪放, 山水,抒怀爱国 译文及注释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拷暇够够嵯蚨魅?。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
创作背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赏析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 , 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入 , 逃往赣州 。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 , 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 , 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 , 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 , 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 , 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 , 羞国耻之未雪 , 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 , 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行人泪意蕴深广 , 不必专言隆祐 。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 , 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 。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 。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 。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 , 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 。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 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 。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 。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 *** 彩 。周济云:“借水怨山 。”可谓具眼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 。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 , 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 , 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 。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 , 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 。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 , 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 。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 。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 , 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 , 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正愁余” , 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 。”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 。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 , 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 。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 。而此一怀愁苦 , 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
题解“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 。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 。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 , 攻入江西 。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 。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 , 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 , 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 , 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髡甙蜒矍扒褰牧魉? ,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 , 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 。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欢? ,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 , 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 。因此,作者抚今忆昔 , 感慨很深,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 。“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 。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 。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 。“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 。“可怜”,作可惜讲 。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
下片紧接着上片 , 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青山遮不?。暇苟魅ァ绷骄涫潜扔骶? ,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 , 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 。它象征著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但是 , 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 , 不禁又愁绪满怀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 。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 。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 , 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 。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 , 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
雁尽书难寄 , 愁多梦不成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秋风起兮白云飞 ,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雁行缘石径 , 鱼贯度飞梁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鸿雁向西北 , 因书报天涯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
山鹧鸪其二原文、作者,山鹧鸪词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李白《山鹧鸪词》原文阅读|赏析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
嫁得燕山胡雁婿 , 欲衔我向雁门归 。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
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
《山鹧鸪》,乐府诗羽调曲,《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收《山鹧鸪》 二首,又收李益、李涉之作,独不见李白此诗 , 故有人疑为赝品 。詹锳先生说:“太白集有《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一首,诗云:“客有桂阳至 , 能唱《山鹧鸪》 。此首或为唱《山鹧鸪》者所作新词也,恐非伪作 。”说得是中肯的 。
鹧鸪喜欢生活在南方,不愿向北方去 。张华《禽经注》引《广志》云:“鹧鸪似雌雉 , 飞但徂南不北也 。” 《异物记》 云:“鹧鸪白黑成文,其鸣自呼 , 象?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