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寄欧阳舍人书原文_翻译及赏析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 , 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 , 一也 。苟其人之恶 , 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 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 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 , 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 ,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 , 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 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 , 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 , 非畜道德者 , 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 ,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 ,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 , 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 , 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 , 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 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 , 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 , 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 , 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巩再拜 。——宋代·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宋代 : 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 , 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 , 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 , 非近乎史 , 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 , 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 , 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 , 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 ,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 ,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 , 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古文观止,感恩书信 译文及注释译文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 , 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 , 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 , 有的放置在墓穴中 , 其用意是一样的 。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 , 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 , 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 , 不正确 , 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 。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 。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 , 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 。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 。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 。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 。象先生的道德文章 , 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 。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 。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 , 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 。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 , 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 , 应当全归于先生 。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 。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
创作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 。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 。当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 。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作者29岁 。鉴赏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 , 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 。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 。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
第一段(起承部分) , 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 。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 。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 。先言其异,次言其同 。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 , 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
第二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 。
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 。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 。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 。与文章开头呼应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读者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 , 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 。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 , 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 ,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 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 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 ,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宋代 :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
展开阅读全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 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入之愈深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劣谟陌祷杌蠖尬镆韵嘀?nbsp;,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高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纪游, 写景,感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 ,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孔子世家赞
两汉 : 司马迁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 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 , 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古文观止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 , 故不?。磺嵋栽? ,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 , 责于己曰:“彼,人也;予 , 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 ,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 , 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 , 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 , 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 , 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 , 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 , 曰:“我善是 , 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 , 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 , 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 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 , 必其人之与也;不然 , 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 , 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 ,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唐代·韩愈《原毁》原毁
唐代 :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磺嵋栽迹嗜死治?。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 , 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 , 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 ,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
展开阅读全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磺嵋栽? ,故人乐为善 。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 , 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 , 责于己曰:“彼,人也;予 , 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 , 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 , 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 , 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 , 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 , 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 , 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 , 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 吾未见其尊己也 。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 , 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 , 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 , 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
是故事修而谤兴 , 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古文观止 , 叙事寓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文言文答案 1. 《河间游僧》文言文的翻译【全文的翻译】译文
【上杭帅吕舍人原文、作者,寄欧阳舍人书原文_翻译及赏析】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 。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 。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 。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 , 盘中药丸就不动 。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
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 。经过检验 , 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 , 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 , 则丸不跃,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 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
河间游僧
《河间游僧》是清代学者纪昀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 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 。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一字春帆 , 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 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 , 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
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对之才 。并常以利齿伶牙和贪官斗智斗勇,固有“铁齿铜牙”之美称 。
2. 《黄琼字世英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 。
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 。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 , 连年不应 。
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 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 。琼至纶氏,称疾不进 。
有司劾不敬 , 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 , 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 。
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 。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 。
自生民以来 , 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
初 , 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 。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
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 , 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 。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 。
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 。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注]之志 。
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 。”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
三年,大旱 。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 , 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 , 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 。
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 。尚方御府,息除烦费 。
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数见公卿 , 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
又囚徒尚积 , 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 。若改敝从善 , 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 。”
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注]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以书逆贵之曰 逆:迎接B 。
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C 。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D 。
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属:责成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黄琼在政治上见解卓异的一组是①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②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③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 ④明敕近臣,使遵法度⑤改敝从善,择用嘉谋 ⑥明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A 。①③⑤ B 。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
④⑤⑥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
B 。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
C 。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
D 。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⑴ 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
(4分)译:⑵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 。(4分)译:⑶ 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
(4分)译: 。
3. 文言文阅读朱倬,字汉章,唐宰相敬则之后,七世祖避地闽中,为闽县朱倬,字汉章,唐宰相敬则之后 , 七世祖避地闽中,为闽县人 。世学《易》,入太学 。宣和五年,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 。金将犯边,居民求避地,倬为具舟给食,众赖以济 。未几 , 民告涝于郡,郡檄倬考实,乃除田租什九,守怒,不能夺 。张浚荐倬,召对,除福建、广东西财用所属官 。宣谕使明橐再荐于朝,时方以刘豫为忧,倬因赐对,策其必败 。高宗大喜,诏改合入官 。与丞相秦桧忤 , 出教授越州 。用张守荐,除诸王府教授 。桧恶言兵,倬论掩骼事 , 又忤之 。
梁汝嘉制置浙东,表摄参谋 。有群寇就擒,属倬鞫问,独窜二人,余释不问 。曰:”吾大父尉崇安日,获寇二百,坐死者七十余人 。大父谓此饥民剽食尔,乌可尽绳以法?悉除其罪 , 不以徼赏 。吾其可愧大父乎?”通判南剑 。建寇阿魏众数千,剑邻于建,兵忄耎不可用 , 倬重赏募卒擒获 , 境内迄平 。
除知惠州 。陛辞,因言尝策刘豫必败,高宗记其言,问:”卿久淹何所?”倬曰:”厄于桧 。”上愀然慰谕 , 目送之 。旬日间,除国子监丞 , 寻除浙西提举,且命自今在内除提举官,今朝辞上殿,盖为倬设也 。既对,上曰:”卿以朕亲擢出为部使者,使咸知内外任均 。”又曰:”人不知卿,朕独知卿 。”除右正言,累迁中丞 。尝言:”人主任以耳目,非报怨任气之地,必上合天心 。”每上疏辄夙兴露告 , 若上帝鉴临 。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 , 减私盐,核军食 , 率焚稿不传 。知贡举,迁参知政事 。
绍兴三十一年,拜尚书右仆射 。金兵犯江,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上深然之 。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 , 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 。果如所料 。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之进用,皆倬所荐也 。
高宗自建康回銮,有内禅意 。倬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心不自安 , 屡求去 。诏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孝宗即位,谏臣以为言 , 降资政殿学士 。明年致仕,卒 。复元职,恤典如宰相,赠特进 。孙著,淳熙十四年登第,仕至吏部尚书 。
4. 卢文伟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可供参考:卢文伟,字休族,范阳涿地人氏.为北方豪族.父敞 , 过继伯父假为儿子.文伟少时为孤儿 , 有志向,读了很多的经史书籍,喜好交游,年轻时便得乡里敬重.州郡辟举为主簿.年三十八 , 才被举为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劝说刺史裴俊依旧迹整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得其利.其修整之工,裴俊一并委托给了文伟.文伟善于营理 , 加之巧使私力,使贫寒之家 , 很快富足起来. 孝昌中 , 诏兼尚书郎中,这时行台常景上书朝廷请留文伟为行台郎中.当北方快要动乱的时候 , 文伟早在范阳城屯积了很多粮食,一出现荒灾 , 马上进行赈济,更是赢得了乡里民心.不久被杜洛周俘虏.洛周败,投奔葛荣,葛荣败 , 回到故家.韩楼盘踞蓟城,文伟率乡民屯守范阳,与楼对抗.朝廷便让文伟行范阳郡事.与士卒同甘共苦,分散家财 , 拯救贫乏,使得人人感悦,就这样防守了两年.尔朱荣派出将领侯深讨伐韩楼,平定了蓟城.文伟因功封大夏县男,食邑二百户 , 拜范阳太守.侯深便留下镇守范阳.尔朱荣被诛杀,文伟知道侯深不可靠,就引诱他出外打猎,然后紧闭城门不让进来,深无城镇守,只得前往中山. 庄帝崩,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同谋起义.灵助攻克瀛州,留文伟行瀛州事,自己领兵赶赴定州 , 却被尔朱荣的将领侯深打败.文伟弃州,逃归本郡,仍然同高乾邕兄弟互为影响.适逢高祖来到信都,文伟便派其子怀道奉表陈诚,高祖高兴地收纳了他们.中兴初,除安东将军、安州刺史.此时安州没有宾服朝廷 , 文伟还是留居帅任,行幽州事,加镇军、正刺史.安州刺史卢曹也随灵助起兵,灵助失败,乘机占据幽州投降了尔朱兆,兆还是让他做刺史.文伟不能入州 , 便将郡所升格为州治.太昌初,迁安州刺史,累加散骑常侍.天平末 , 高祖命令文伟行东雍州事,又转行青州事. 文伟轻财,爱交宾客,善于抚安 , 好行小惠,所以在任职之地颇得民心,虽有受纳,但吏民还能承担.经营资财 , 常感不足,致财积蓄,承候宠要,馈送不绝.兴和三年(541)死在州刺史位上,年六十.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号孝威. 子恭道,宽厚温良,颇有文才.本州辟举为主簿.李崇北征,任命为开府墨曹参军.自从文伟占据范阳,多次经受寇贼之乱,也多亏了恭道时常协助父亲进行防守.七兵尚书郭秀一向与恭道关系密切,他有地位后,不断地向朝廷推荐,高祖也因此听到了他恭道的名字.天平初,特拜龙骧将军、范阳太守.在郡有德政仁惠.比父亲文伟早死.赠使持节、都督幽平二州军事、幽州刺史、度支尚书 , 谥号定. 恭道子询祖,袭祖父爵大夏男.有术学,文章华丽 , 为后辈之俊.举秀才入京师.李祖勋曾设宴款待文士,显祖打发小黄门送书给祖勋之母说:“蠕蠕已被我们打败,为什么没有看到你们家的贺表?”使者站立一旁等候着.诸位宾客都作起表来,只一会功夫,祖询就写成了.后来有次朝廷大量地拜官迁除,一天之中就要很多的任官诏令.询祖站在东止车门外边,为二十多人作表,文不加点,辞文通畅. 询祖初次袭爵为大夏男 , 有位高德朝士对他说:“大夏初成.”询祖应声回答:“暂得燕雀相贺.”天保末,以职出任筑长城子使.询祖自认为有才,心怀不满,于是毁容改装,像贱役一样 , 去见杨忄音.忄音说:“故旧都有合适的安排,惟有大夏未加处理.”询祖高声说:“是谁的过失?”来到役所,作《筑长城赋》 , 其中有:“板是紫柏,杵为木瓜,为何有此材而有此用?草青青而繁茂,满山遍地都是 , 如让十步而有一芳,我为什么要辞别那荆棘?”邢邵曾开玩笑地说:“你是少年才学富盛,生角的动物是不长上齿的,我以为你不会长寿的.”回答说:“询祖初闻此言,实在恐惧战惊,看到您老人家白发苍苍 , 才稍稍有些安心.”邵极其看重他的敏捷.由于他能言善辩,所以好臧否评价人物,曾对人说:“昨天东方欲晓之时,我走过和氏的门外 , 已经看见二陆两源,像槐柳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大概指的是彦师、仁惠与文宗、那延等人.邢邵高度赞誉卢思道,认为询祖赶不上.询祖说:“看到不能高飞的鸟儿借助羽毛 , 知道能升云天的鸟儿被剪除了翅膀.”毁谤每天都有,时论都鄙薄他的为人.长广太守邢子广看了二卢说:“询祖想效法祢衡,思道无冰棱文举.”后一改往日脾气.历太子舍人、司徒记室,卒于官.有文集十卷,后来都散失了.询祖曾为赵郡王之妃郑氏制作挽歌辞 , 第一篇云:“君王盛海内 , 伉俪尽寰中.女仪掩郑国,嫔容映赵宫.春艳桃花水,秋度桂枝风.遂使丛台夜,明月满床空.” 恭道弟怀道 , 性格轻率 , 喜好饮酒,却极有追求.因父守范阳的功劳,赐出身为员外散骑侍郎.文伟派他带着奏启拜访高祖.中兴初,加平西将军、光禄大夫.元象初,行台薛王叔向朝廷推荐行平州事,又召征到高祖的霸府.兴和中 , 行汾州事.怀道参预了举义 , 高祖待他们极好.出任乌苏镇城都督,死于任上. 怀道弟宗道 , 性情粗鲁,讲义气.历职尚书郎、通直散骑常侍 , 后行南营州刺史事.曾在晋阳置酒设宴,引来满坐宾客.中书舍人马士达看着那位弹箜篌的女妓说:“手十分纤细.”宗道便将此婢送给了士达,士达坚决不收,宗道就下令家人假意要将她的手臂砍下,士达无可奈何,也就接受了.宗道准备动身前往营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小题:(1)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 , 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
(2)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
小题: 吊:凭吊
小题:A“虽然”是“虽然这样”,今是连词;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D文中指戏曲家们的“作品”,今是“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B古今均为“用尽心思” 。
小题:①中“之”分别为助词、代词;②两个“于”都是介词 。
小题:“作者个人认为”错 。
小题:无
参考译文
贤者愚者长寿早夭 , 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
虽然这样,那么 ,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 。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
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 。
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 , 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 , 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
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 , 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 , 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 。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 。
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劣谀切┧降母呱械娜?,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
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钟嗣成序 。
6. 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1~4题苏世长讽谏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1.C2.BD3.(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4.敢于直谏 , 耿直无私 , 胆魄过人 。
附录:文言文译文武德四年 , 高祖平定王世充后 , 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
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 , 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 。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 。
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 。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 , 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 , 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 。
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 。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上张舍人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上张舍人[作者] 方干 [朝代] 唐代
海内芳声谁可并 , 承家三代相门深 。
剖符已副东人望,援笔曾传圣主心 。
此地清廉惟饮水 , 四方焦热待为霖 。
他年莫学鸱夷子,远泛扁舟用铸金 。
《上张舍人》作者方干简介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 。为人质野 , 喜凌侮 。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 。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 。
方干的其它作品○ 元日·晨鸡两遍报
○ 春日
○ 早春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 方干更多作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吕相绝秦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吕相绝秦[作者] 左丘明 [朝代] 先秦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 , 重之以昏姻 。天祸晋国 , 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无禄,献公即世 。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 。是穆之成也 。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诸侯疾之 , 将致命于秦 。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 , 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 。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 , 倾覆我国家 。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 。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 。天诱其衷,成王陨命 , 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 。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 , 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 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康犹不悛,入我河曲 , 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 。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 , 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 , 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 , 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昏姻也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 。’寡君不敢顾昏姻 。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 。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 。’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 , 以惩不壹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顾诸侯 , 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 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 , 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 。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
标签: 外交 文言文 其他
《吕相绝秦》译文夏天四月初五 , 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 。上天降祸晋国 , 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 。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 , 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 。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 。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 。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 , 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 。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 。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 , 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 。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拚命 。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 , 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 , 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 , 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 。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 , 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 。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 。老天有眼 , 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 。
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 。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 , 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 , 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 。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 , 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 , 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 。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
《吕相绝秦》注释⑴晋侯;晋厉公 。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称吕相 。绝;绝交 。
⑵戮力:合力,并力 。
⑶申:申明 。
⑷重:加重,加深 。昏姻:婚姻 。秦、晋国有联姻关系 。
⑸天祸:天降灾祸 , 指骊姬之乱 。
⑹无禄:没有福禄 。这里指不幸 。
⑺即世;去世 。
⑻俾:使 。用:因为 。奉祀;主持祭祀 。这里指立为国君 。
⑼韩之师:韩地的战争 , 指秦晋韩原之战 。
⑽厥:其,指秦穆公 。
⑾用:因而 。集:成全 。
⑿躬:亲身 。擐:穿上 。
⒀跋履:跋涉 。
⒁胤(yin):后代 。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 。
⒂旧德:过去的恩惠 。
⒃怒:指侵犯 。疆?。罕呓?。
⒄询:指商量 。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 。
⒅疾:憎恶,憎恨 。
⒆致命于秦;与秦国拚命 。
⒇绥静:安定,安抚 。
(21)大造:大功 。西:指秦国 。
(22)不吊:不善 。
(23)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 。
(24)迭:同“轶”,越过 , 指侵犯 。
(25)奸绝:断绝 。我好:同我友好 。
(26)保:同“堡”,城堡 。
(27)殄(tian)灭;灭绝 。费(bi):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 。费滑即滑国 。
(28)散离:拆散 。兄弟:指兄弟国家 。
(29)挠乱;扰乱 。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 。
(30)犹愿:还是希望 。
(31)即楚:亲近楚国 。谋我:谋算我晋国 。
(32)诱:开启 。衷:内心 。
(33)穆、襄:秦穆公和晋襄公 。
(34)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 。
(35)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 。
(36)阙翦:损害,削弱 。
(37)蟊(mao)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 。
(38)悛(quan):悔改 。
(39)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
(40)涑(Su)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
(41)俘:劫掠 。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 。
(42)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 。
(43)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称“东道” 。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 。
(44)君;指秦桓公 。
(45)引:伸长 。:脖子 。
(46)蔗:大概,或许 。抚:抚恤 。
(47)称盟:举行盟会 。
(48)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 。
(49)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 。
(50)箕:晋国地名 , 在今山西蒲县东北 。郜(gdo):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 。
(51)芟(shan):割除 。夷:伤害 。农功:庄稼 。
(52)虔刘:杀害 , 屠杀 。边垂:边陲,边境 。
(53)辅氏:晋国地名 , 在今陕西大荔东 。聚:聚众抗敌 。
(54)伯车:秦桓公之子 。
(55)寡君:指晋历公 。
(56)不详:不善 。
(57)白狄:狄族的一支 。及:与 。同州:同在古雍州 。
(58)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 。
(59)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 。
(60)是用:因此 。
(61)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 。
(62)昭:明 。昊:广大 。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 。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 。
(63)出入:往来 。
(64)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 。
(65)不壹:不专一 。
(66)昵就:亲近 。
(67)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 。
(68)承宁:安定 。
(69)不佞:不敏,不才 。
(70)图:考虑 。利之:对秦国有利 。
《吕相绝秦》相关内容读解作者:佚名照吕相的说法 , 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岂止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 。他们没有象索绪…
《吕相绝秦》作者左丘明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 , 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 , 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 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 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概述图片来自:)
左丘明的其它作品○ 曹刿论战
○ 烛之武退秦师
○ 郑伯克段于鄢
○ 子鱼论战
○ 周郑交质
○ 左丘明更多作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吕公著沉稳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吕公著传》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 , 至忘寝食 。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 。”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 , 不就 。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 。”诏以告直竹合门 。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 , 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 。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 , 非以言事故也 。”公著请不已 , 竟解银台司 。
起知河阳,召还 。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 , 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 , 所以为尧、舜也 。”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 。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
帝善其言 。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 。”乃止 。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 , 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 。俄永乐城陷 , 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 。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 。法行而民愈困 。
诚得中正之士 , 讲求天下利病 , 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 。”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 , 一一举行之 。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 。光薨,独当国 , 除吏皆一时之选 。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 , 止罢知怀州 。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 。”众莫不叹服 。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
2. 陈升之 字晹叔 的文言文及答案宋史陈升之传【原文】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 。
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 。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 , 有讼 , 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 。
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 。”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 。”
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著作佐郎王瓘遇殿帅郭承祐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 。
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 。张尧佐缘后宫亲,为三司使,寻为宣徽使;内侍王守忠领两镇留后,求升正班;御史张昪补郡 , 久不召;彭思永论事 , 令穷问所从来;唐介击宰相,斥岭南:升之皆极谏 。
迁侍御史知杂事 。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
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 。上言:“天下州县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转运使 。
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 。必欲垂意元元,宜从此始 。”
乃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升之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 。升之初为谏官时,尝请抑绝内降,诏许有司执奏勿下 。
至是,申言之 。诏委三省劾正其罪,仍揭于朝堂 。
文彦博乞罢相,升之虑枢密使贾昌朝复用,疏论其邪,昌朝卒罢去 。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 。
岁余,拜枢密副使 。于是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王陶交章论升之阴结宦者,故得大用 。
仁宗以示升之,升之丐去 。帝谓辅臣曰:“朕选用执政,岂容内臣预议邪 。”
乃两罢之 。以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徙太原府 。
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 。神宗立,以母老请郡,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 。
熙宁元年,徙许,中道改大名府,过阙,留知枢密院 。故事,枢密使与知院事不并置 。
时文彦博、吕公著既为使,帝以升之三辅政,欲稍异其礼,故特命之 。明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 。
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升之既相,遂请免条例司,其说以为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 。
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升之曰:“若制置百司条例则可 , 但今制置三司一官 , 则不可 。”由是忤安石,称疾归卧逾十旬,帝数敦谕 , 乃出 。
会母丧 , 去位;终制,召为枢密使 。足疾不能立朝,七年,冬祀,又不能相礼 。
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秀国公 。卒,年六十九 。
赠太保、中书令,谥曰成肃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 。
王安石用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助 。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 。
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世以是讥之,谓之“筌相” 。
升之初名旭,避神宗嫌名,改焉 。【译文】陈升之字旸叔,是建州建阳县人 。
考中进士,历任封州、汉阳军,进入京城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主管谏院 。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 , 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官府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 。
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止它 。”又说:“三馆是士大夫们光明的前途,近来用人更加轻率 , 于是成了贵族高门进取的台阶,请严格进行选举 。”
诏令从今以后臣僚乞请子孙恩荫者,不得授以馆阁之职 。著作佐郎王瓘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祐相遇,郭承祐苛责怒骂王瓘(见到他)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 。
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 。”于是弹劾郭承祐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 。
张尧佐由于与后宫亲近,任三司使 , 不久任宣徽使;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昪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彭思永论事 , 让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陈升之都极力进谏 。升任侍御史知杂事 。
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做瀛州知州、真定府知府 , 兼龙图阁直学士,又主管谏院 。
仁宗说:“天下州县是否得到了治理,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将这些全部交给转运使管理 。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无能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之徒,因此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 。
一定要向全国民众显示朝廷的主张 , 应该从这里开始 。”于是诏令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事务 。
陈升之初任谏官时,曾经请求抑制断绝由宫内降旨,诏令允许有司执掌上奏不下达 。到这时,进一步申明论说 。
诏令委托三省揭发纠正其罪行,仍然在朝堂揭露 。文彦博乞求免除宰相职务,陈升之担心枢密使贾昌朝再被任用 , 上疏论述其邪恶,贾昌朝终于罢官免职 。
升任枢密院直学士、知开封府 。年底,授职枢密副使 。
这样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王陶相继上章议论陈升之暗中交结宦官,因此得到重用 。仁宗将这些上章拿给陈升之看,陈升之乞求离职 。
仁宗对辅佐大臣说:“朕选用执政者,怎能容许内臣干预议论邪恶 。”于是双方都被罢免 。
以陈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调往太原府 。治平二 。
3. 学会欣赏张晓惠阅读答案学会欣赏 张晓惠
①当一声鸽哨嘹亮划破城市的天空 , 你看那道路两侧的花坛中树枝上就绽出了粒粒花蕾点点嫩芽,一片嫣红满目翠绿;
②当缕缕春风拂过乡村的清晨,你看那摇摇摆摆的鹅群趟下坎沟,小河就欢快地铺上一层绒绒的白 , 株株小草一起作着深呼吸,漫漫四野忽地就向着蓝天蓬勃起丛丛绿色的火焰;
③邻家的女孩穿着格子短裙大声地唱着“GO!GO!”蹦蹦跳跳,那苗条的身姿活泼泼的笑容,让你觉得青春真好!
④日日相见的同事 , 自学拿到了学位在知识竞赛中又获了大奖,你真是满心地高兴由衷地赞叹:了不起,太棒了!
⑤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 , 就是这样,让心怀纯真向往美好的人们不时地感受无尽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欣赏便由此而生 。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能时时都以欣赏的情怀和心态去发现、审视、对待所遇的人和事呢?
⑥一般来说,人人都有欣赏的眼光,也都有需要他人欣赏的心态 。但由于人性的弱点 , 欣赏物容易,欣赏人较难;欣赏远离自己的人易,欣赏近处的人难;欣赏家人和自己容易 , 欣赏他人和同事则较难;欣赏异性容易,欣赏同性的人又难 。更由于人类共有的特点,“自己的,是最好的”,对他的所长所优会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加之大千世界纷繁复杂 , 喧嚣浮躁之中,我们还有没有一颗明净的心灵来分辨泥沙俱杂中的珠贝?转型期中纷至沓来的多元价值观,我们还有没有一双敏锐聪慧的眼力来欣赏那于人生最重要的真善美?竞争拼搏脚步匆匆,我们还有没有细腻从容的心情来欣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蓝天白云,湖面上的星星,夕阳晚风中飘来的声声清笛?
⑦生命需要欣赏 。那次在珍珠泉 , 远看水面细雨淅冽,近观方知是无数只泉眼在鼓涌 。导游小姐说:鼓掌呀!泉水听到掌声会高兴得很?。∷孀盼颐且恍朽栲璋劝日粕炱?,奇景出现了:无数粒泉水在掌声中向上翻腾跳跃,在熠熠金阳下玲珑剔透真如粒粒玉润 *** 的珍珠!原来,连泉水都需要欣赏的?。〉郎?nbsp;, 又谈何容易?!
⑧欣赏,是要苦苦修炼的 。
⑨欣赏是一种修养,一种沉稳洒脱严于律已尊重他人的风度;欣赏是一种胸襟 , 容得下他人的才华和长处,同时作为自己不懈地学习和进取的动力;欣赏是一种滤尽了一切利欲渣滓的从容情怀,面对缤纷繁华不会晕眩,衰荣恩怨平静超然;欣赏更是一种哲学,观一花可观一世界,于小草可见大精神 。
⑩用欣赏的眼光审视自然与世情,我们会发现大自然和生活原本是这样的美好;用欣赏的心态对待亲人和同事,我们会由衷地感激在这一次的人生,我们得以牵手结缘相聚同行;在欣赏的目光和氛围中工作生活,我们会更加愉悦自信地去做好我们该做的一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⑾一个不会欣赏或欣赏力低下的人,生活的宽度和广度极其有限 , 多姿多彩的人生韵味和情调也无从领略 。学会欣赏,生之旅途会发现更多的美丽和情韵,自身的胸襟和生存的意义更加博大广泛;用欣赏的心态和眼光待人行事,我们的人生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
1、文章开篇作者就描述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简要概括 。作者这样开篇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谈谈 。
答:⑴特征:
⑵目的:
2、结合生活实际,在第⑥自然段的省略号处补出两例反映人们欣赏中人性点的现象,要求句式与上文一致,内容与上下文关联 。
3、作者认为学会了欣赏我们的人生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那怎样才能学会欣赏呢?请结合文意归纳概括回答 。
答:⑴
4、作者认为“欣赏,是要苦苦修炼的”,并在第⑨自然段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对“欣赏”的看法 , 给人不少的启迪 。请你选择其中给你启迪最深的一句,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及给你的启迪 。(不少于50字)(4分)
答:句子:
理解与启迪:
答案: 1、⑴都是自然或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⑵引出欣赏和学会欣赏的话题
2、参考示例:⑴欣赏家人易,欣赏别人难;⑵欣赏自己易,欣赏同事难;⑶欣赏异性易,欣赏同性的人难 。
3、⑴有纯真而美好的心态;⑵有坦荡而开阔的心胸;⑶有分辨真善美的聪慧;⑷有感受生活的从容 。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
4. 安塞腰鼓阅读题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1 但是 ”之后是一段 , 之前是一段2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 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3 先是由静入动 , 意在蓄势.“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似一组沉静的塑像,一片静默的庄稼做了他们最好的背景,除了风的吹动 , 一切都是静止的,就连响鼓也“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突然之间就爆发了,火烈地动起来,响起来了,一种“骤响易彻”的表达效果由此而生.这里的妙处还在于大的动静关系中套着小的动静关系.开始时高粱、后生的静像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而风吹高粱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4 “看——’单独成段,让由静入动之势倾泻的更彻底,没有任何缓冲 , 造成一种强烈的震撼5 这个句子运用了 排比 和 比喻 的修辞说法,展示了安塞腰鼓 壮阔、豪放、火烈 的特点 , 表现了西北汉子的 粗矿、豪迈、开放性格特征 。
5. 棉花糖的阅读答案无法不对你残酷 18.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 *** ;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3分,每个要点1分.) 19.(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2分,每个要点1分.) 20.(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 (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分,每个要点1分.) 21.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 , 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言之成理即可.) 14.拒绝回家接他上学;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不愿直接帮他找份 *** ;在食堂吃饭时 , 面对弟弟的诉苦,姐姐依然没有资助他.(4分,答出三点即可) 15.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衣着朴素充满自信;嘴角,很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沉稳淡定;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或者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来回答均可.16.“苦中带甜”一是指咖啡的味道;二是指生活中历经磨难而获得的报酬、成功和光荣.17.答案要点:(1)写出“弟弟”刚下火车略显释然或兴奋或委屈的心理特征;狼狈或略显迷惘等神态特征均可.(2)写出“姐姐”在“随便点”的时候赞赏的语言或亲密动作均可.18.姐姐知道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更加坚韧顽强.②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爱的表现.③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④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 , 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 。
6. 文言文《汪应辰传》翻译汪应辰,字圣锡,是信洲玉山人 。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 。家贫寒,没有灯油 , 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接着白天看书 。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 。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 , 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 。”绍兴五年 , 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 。御策用民力、吏道、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 。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 , 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 。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 。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 。”于是授予震东军签判 。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等级等候,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 。召回京城 , 任秘书省正字 。当时秦烩主张和谈 。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就可怕了 。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 , 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 。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褒扬将帅 , 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 。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课蚁M灰衔徒鸷秃昧司兔挥杏腔剂? ,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 , 像敌人来到一样 。“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 , 贬汪应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 , 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 。等到他的父亲去世 , 说他的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 。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 , 提拔做吏部尚书 。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 , 应辰上奏折反驳他 。做户部伺郎兼伺讲 。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 , 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两 。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 。”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 , 命令吏部加以裁减 。授予 官职作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和侍读 。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 。……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 ,流落岭桥十七年 。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 。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 。……在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
评论说:汪应辰学术精通,尤其以刚直被人称赞 。……侍奉皇上忠诚,足以担当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得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