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有日晷、漏、圭表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现在 ,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计时仪器吧 。
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
圭表
【古代计时工具,古代计时仪器有哪些】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 叫做圭 。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
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
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现存于北
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 , 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
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
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
器 。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 。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
古希腊约早60年
太阳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 , 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 。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
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 , 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 , 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 , 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 , 确定一年为366天 。到殷商时代(公元前1520~1030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
圭表
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 , 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 。“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 , 测订时间 。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 。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 。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 。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 。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日晷
日晷又称晷仪 , 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 。“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 。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 , 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 , 不仅可以计时用 , 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
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 , 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 。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 , 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 , 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 。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前所未有 。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 , 其流派远播广东 。
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 为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 , 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 。
日晷所测的是真太阳时或视太阳时,因为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 , 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 。因此,不依靠太阳测时的方法成为事实,而且更为重要 。欧洲在十四世纪早期,机械钟出现以前,主要靠日晷计时,而中国对水钟或刻漏则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 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
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 ,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
从公元二世纪张衡的时代,到公元六世纪耿询的时代,使表演用的浑天仪和天球仪转动起来的水钟技术孕育了早期机械钟的出现 。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机构,这种装置实质上就是早期的机械时钟 , 早于欧洲六个世纪 。中国的浑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因为从张衡的时代起,天文技术人员一直想做一种缓慢放置的齿轮,以便达到与天上的周日视运动步调一致 。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瓒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皇室对设在宫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钟)感兴趣是毫不奇怪的 。
公元1088~1090年,苏颂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封建立的水运仪像台是机械时钟和观测用浑仪的完美结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 , 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 。
香篆钟
水钟尽管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广泛的领域进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其他较水钟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说,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种香篆钟于十二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 。荷兰高罗培著“狄仁杰断案传奇”中 , 记述了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 , 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 。
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 。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
古代计时单位是什么
西方古代计时器:
1.地平式日晷计时器(早期出现在古代希腊)
2.傅科摆计时器(早期出现在欧洲)
西方古代的计时方法:1.沙漏计时
古代计时单位有:
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 。
一刹那为一念 , 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 , 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
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 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有480万个“刹那”,24万个“瞬间” , 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 。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 , 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古代四大计时工具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日晷、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 , 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 。
一、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在《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因此可见圭表有着悠久的历史 。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 。圭有两部分组成 , 一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另一部分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测定表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
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
二、日晷
日晷 , 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 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
以太阳的移动投射在晷上的阴影,对应晷面上的刻度,根据投射到的相应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辰 。然而日晷的局限性相当大 。遇到阴雨天及没有太阳的时候,就没有作用了 。
三、刻漏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由漏壶和标尺两部分构成 。
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 , 前者称泄水型漏壶 , 后者称受水型漏壶 。标尺用于标记时刻,使用时置于壶中,随壶内水位变化而上下运动 。
最早的漏刻也称箭漏 。使用时,首先在漏壶中插入一根刻有时刻的标竿,称为箭 。箭下以一只箭舟相托,浮于水面 。当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杆相应下沉或上升,以壶口处箭上的刻度指示时刻 。
四、浑天仪
在学会运用水流动来计时的基础上,以水作动力的计时器也问世了,相传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就是用水作动力,可以准确记录日出星辰 。唐朝的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了第一代水运浑天仪,它可以模仿天体运动 , 也可测定时间 。
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 , 浑天仪上装有日、月两个轮环,以水击轮,令其自转,浑象转一周即为一天,日便环转1/365周,仪上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这时一个设计十分精妙的机械,媲美现在的挂钟一样准点报时,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 , 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古代的计时工具是什么?古代的计时工具是苏颂水运仪象台 。
宋元v年间(公元1088年),吏部倘书苏颂观察太史局与翰林两天文台不同构造之天文观测仪器后,兼探自汉唐以来诸家对于浑仪、浑象、激水运输之说法,将此三者合而为一,仪象装置分别置于-台中之上下隔,而枢机轮轴等隐藏于木台中 。
古代计时工具详细介绍
司辰、击鼓、摇铪、执牌等的报时设备连于输轴之上且出没于五层木阁内,以水力激输的方式使仪象运作 。袭成中国唯一有说明的自 动水运天仪象及自动报时天文台,名为水运仪象台 。
由此可知,水运仪象台是由三部分所构成,最上面的浑仪、然后是浑象,接着是推动运作的水力轮轴装置,并且在木阁内的轮轴.上也连有报时的设备 。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天文观测与计时报时装置,其构造之精巧细织使得在修复水运仪象台时遭到不少困难,而其发明用来控制运转稳定的擒纵器更比现代钟锒内的卡子早一千年,宝马中国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古代四大计时工具是什么?古代四大计时工具是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钟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间的 。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受水型精确度更高 。沙漏在冬天时使用广泛,在明朝的时候就记载有五轮沙漏 。香篆钟是流行于12世纪中叶的古代计时器 。
日晷 , 刻漏,沙漏 , 香篆钟特点
日晷在古代汉语中本意指的是太阳的影子,后来人们利用太阳的影子测得时刻,并成功得到了一种计时仪器 , 也由此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间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
刻漏又被称为漏刻,它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刚开始的刻漏大多都是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出来,遇到格叉和关舌时上升,让服饰在水面上的漏箭随着水面下降,再从漏箭上面的刻度来表示时间 。受水型则是将水从漏壶里面用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让漏箭随水面上升来表示时间,这种方法其泄水型精确度更高 。
沙漏特点,刻漏虽然计时准确,但是到了冬天温度比较低容易结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改用流沙驱动,《明史天文志》中记载早在明初的时候詹希元就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又改成了六个轮子 。
根据记载,香篆钟是一种在12世纪中叶时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计时器 , 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载了唐朝宫廷内使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况,香篆钟是一个梅花形状的黄铜盘子 , 盘子里面有梅花五瓣 , 每瓣梅花上都缭绕了一圈盘香,焚烧后可以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计时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古代计时工具有哪些?一刻钟等于15分钟 。
中国古代是用一天12个时辰计时 。一个时辰是八刻 , 所以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 。它是靠铜壶里的水 , 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 , 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 。壶中装满水后 , 水从孔中滴出来 , 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 , 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
古代计时单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 , 一时辰有四刻 , 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 。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
“一柱香”的含义:
“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 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 , 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 。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 , 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 。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 , 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 。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一柱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 。
“刻”的含义: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 。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
“日”的含义:
一日有十二时辰 , 午夜23:00至1:00为子时;中午11:00至13:点为午时 。
古代计时简介:
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 。日期规划 , 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 。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 。本词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历史上 , 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
十时辰制简介: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 。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 , 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 。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 。到后来 , 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 。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 。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 , 一直延续到清末 。
百刻制简介: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另一方面 , 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 , 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 , 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
十六时辰制简介: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 。中国早期的历法 , 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 。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 , 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 。十六时辰制 , 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F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
十二时辰制简介: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 。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 , 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宋代开始 , 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 。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 , 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 。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
时刻制、更点制简介:
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 。早期的表述方法为“时x刻” , 即“时后第x刻”;宋代以后为“时初x刻、时正x刻”,即“时初现后第x刻、时正位后第x刻”随着佛教的传入 , 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 。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 。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 。钟鼓楼授时,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门、关门,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 , 因此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相当频繁的钟声;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关注(不注意就得睡城里大街上) , 因此净街鼓(起更)必然是关注焦点 。注意点的差别,衍生了一个词汇“晨钟暮鼓” 。
有关时间名称: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 , 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i 。日入后是黄昏 , 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 , 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 。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 , 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半夜0/24时为“子时”,凌晨2时为“丑时”,凌晨4时为“寅时”,早上6时为“卯时”,上午8时为“辰时”,10时为“巳时” , 12时为“午时”,下午2时为“未时”,下午4时为“申时”,傍晚6时为“酉时”,晚上8时为“戌时”,晚上10时为“亥时”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10时直杀到下午2时” 。
更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一刻作为一更,亥时三刻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 , 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把一夜有五更 , 按更击鼓报时,两更之间有五点 。“四更造饭 , 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2:24左右做饭,4:48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6时整 , “三更四点”相当于1:36 。
刻:
古代用漏壶计时 。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 , 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一、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 。二、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三、刻漏: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四、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 。五、焚香计时:这种方式最早是由寺庙里的僧人使用,当时的香规格大小都差不多,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 。六、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 , 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 。七、大明灯漏 。
日晷、圭表、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 , 五轮沙漏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古代对人才的雅称有哪些,古代对人才的雅称有哪些 古代对人才的称谓介绍
- 古代一两黄金等于多少白银,古代一两黄金等于多少白银?
- 古代对客人的雅称有什么,客户的雅称是什么?
- 古代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 古代如意最早指啥,“如意”的由来是什么?
- 古代聚会的雅称有哪些,想请问一下,古代人聚会朗诗的活动,除了称「曲水流觞」外,还称什麼?
- 扫地工具的全套名称,扫地的工具除了扫帚还有什么?
-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哪个民族,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与方法上,吸收了哪个少数民族的棉纺织技术[]A.黎族 B.苗族 C
- 古代的书叫什么名字,详细的古代各种体的史书名称
- 庶长子和嫡长子的区别,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