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 , 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 , 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 , 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
?。豪斫?。“无人省“ , 犹言”无人识“ 。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 , 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 ,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 , 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 , 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 , 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 , 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 , 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 ,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 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 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 ,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 。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 , 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 。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 , 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 , 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 , 气度,思想的体现 。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可知此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所作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 , 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 , 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 , 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 , 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 , 又被劾奏讥斥先朝 , 远贬惠州、儋州 , 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卜算子
〔题考〕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 , 人谓为卜算子 , 故牌名取之 。”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 。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 。第三句与[捣链子]第三句同 。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 。后半阕依此类推 。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 , 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全文是什么?怎么鉴赏?出自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 , 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 , 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 , 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 , 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 , 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 , 心怀幽恨 , 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 ,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 。
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 ,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缺月挂疏桐拟东坡作原文、作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1037-1101) 年代:宋 体裁: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
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 。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
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 。
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 。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 。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 。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 。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 。“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 。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 。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 , 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
另一种说法是苏轼写下本词为的是一女子,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 , 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 , 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看看你信哪种吧!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 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 ,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 , 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 ,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 , 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 , 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 , 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
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的最后两句歌词“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就是以这首词的“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而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缺月挂疏桐的作者是谁?苏轼的作品寂寞沙洲冷全诗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 , 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无视流俗的心境 。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断”指深夜 。
在漏壶水?。?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翻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 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 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
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 , 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时有版本用谁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 引申为幽静、优雅 。
苏,轼字子瞻 , 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 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 ,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