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正聪明的人,多半是“无知”的人

01
庄子说:“世俗所谓知者 ,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当一个人挖空心思去赚钱、得势的时候 , 认为自己很聪明 。 可是结局如何呢?需要反思 。
宋朝时 , 文豪苏东坡 , 备受瞩目 。 他能写诗 , 能填词 , 散文也不赖 。 初入官场 , 一帆风顺 ,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 。
欧阳修赞叹:“此人 ,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
后来 , 王安石做宰相 , 推行新法 。 苏东坡站出来反对 , 写下《湖州谢表》 。 因为言语偏激 , 主观判断过多 , 卷入了“乌台诗案” , 牢狱里待了一百多天 , 接着被贬黄州等地 。
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 , 苏东坡终于明白 , 做人是要装糊涂的 , 留下一首小诗 , 劝导儿子 , 也表达心声:“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 ”
有道是 , 强中自有强中手 。
一个人越聪明 , 越要降低姿态 , 体现自己“无知”的一面 , 避免“狂妄” 。
孔子|真正聪明的人,多半是“无知”的人
本文图片

02
第一 , 承认自己的无知 , 是“诚实” 。
春秋时的某一天 , 樊迟走到孔子身边 , 问:“老师 , 如何种庄稼啊?”
孔子说:“这件事 , 需要问农夫 。 ”
樊迟又问:“蔬菜怎么种呢?”
孔子说:“这件事 , 我不如菜农 。 ”
樊迟离开后 , 孔子对身边的学生说:“上好礼 , 则民莫敢不敬......”
居于上位的人 , 能够讲道理 , 注重礼节 , 就能得到大家的尊敬 。 如果胡说一通 , 说的时候 , 头头是道 , 但是不符合实际 , 反而会沦为笑柄 , 导致上下都乱套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一个人再聪明 , 也不能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搞懂 , 把每一个行业都占有 。 千万不能以偏概全 , 不能说“胡话” 。
外行指导内行 , 就是笑话 。
承认自己很无知 , 对谁都没有害处 , 反而能够体现自己的真诚 , 得到别人的赞誉 。
03
第二 , 不与人争执不休 , 是“格局” 。
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从政 , 你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政务难分先后 。 非得区分 , 第一步就是正名 。 ”
“名不正 , 言不顺;言不顺 , 事不成” , 按照这样的逻辑办事 , 应该是没错的 。 但是子路却不认同 , 追问道:“老师迂腐 。 何必正名呢?”
孔子说:“野哉 , 由也 , 君子于其所不知 , 盖阙如也 。 ”
子路不懂得 , 但是孔子没有愤怒 , 而是采用了“保留的态度” 。 避免了争吵 , 也不失礼仪 。
当几个人争论的时候 , 脾气就会上来 , 火气就会冒出来 , 矛盾就会升级 。 一连串的反映 , 让人防不胜防 。
聪明的人 , 常常低头 , 让比人赢 。 有道理的事情 , 也要停止讲道理 , 假以时日 , 道理自然会浮现;小错误 , 不要一直指责 , 需要犯错的人 , 自我反思 。
看人长处 , 不揭人短处;包容别人的过错 , 又常常克制自己不犯错 , 不生气 , 格局就变大了 。
孔子|真正聪明的人,多半是“无知”的人
本文图片

04
第三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是“上进” 。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 ”
当一个读书人 , 只懂得“照本宣科” , 那么他读书越多 , 越愚钝 。 比方说 , 很多书里记录 , 丝瓜长在菜地里 , 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 丝瓜也可以站在大棚里 , 瓜苗可以长在营养液里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人 , 住进了城市 , 对于农村的景象 , 越来越模糊了 。 尤其是出生在城里的孩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