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24节气的由来

1、24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 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 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 , 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 ,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24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导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历法 , 是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农事活动和气候的对应关系的特定节令,时至如今,农民们农忙农闲都是看着节气时间来的 。那么,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你知道吗?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呢?以下是我对24节气的介绍 , 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 , 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 , 确定农时 ,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献关于物候和农时的记载保存了节气制度的原始形态,直到汉代 , 才演变为统一的太阳历 。节气制度自始至终就是农事历法,与农耕生活相始终 , 在此意义上 , 它无法保护,也无需保护 。但节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 , 这为它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继续传承和文化创造提供了契机 。
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在整个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自然被纳入了学界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十四节气制度源远流长 , 乡间农夫世世代代按照节气的循环安排生产和生活 , 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节气制度相关的风俗文化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简单易及、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妇孺皆知 。乡下人家司空见惯的农历历书上依然清楚地标明着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日子 , 节气制度作为中国人标识时间和岁月的独有标识 , 早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当前 , 城市化进程不断自己的加剧,传统的乡土生活和自然节律离我们渐行渐远 , “乡愁”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普遍流行的集体情绪 , 二十四节气进入人类非遗文化名录,在社会各界引发的巨大热情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热情如同一阵风,很快就会退去,而基于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之上的热爱才是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的动力所在,也只有以对一种文化的正确了解为基?。?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才不至于走入歧途 。
二十四节气自始至终是一种农耕历法 。华夏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而农耕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根据自然季节循环的节律、以物候、气象、天文等自然现象为标识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的时间制度,二十四个节气无非是对季节的进一步细分 。
由于草木的荣华凋零、鸟兽的迁徙蛰藏、雨露霜雪的四时变化等气象和物候最为直观,也最直接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季节轮回,因此,古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物候、气象等现象标识农事时令的做法,这就是所谓“节气”,实际上 , 现在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中,除了四立和四仲是依据太阳的回归运动而命名外,其他节气名 , 都是由其相应的物候或气象而得名:雨水表示空气的湿度逐渐增加,雨水开始增多了;惊蛰表示随着气温的进一步提高 , 冬眠的动物和虫子开始苏醒;清明表示春和景明、天气晴和的阳春三月到来了……节气原本是一种“物候历” 。
可以想象,最初,在不同地区,由于纬度、气候不同 , 季节的到来的早晚和延续的长短不同,作物种植和生计方式不同,必定会形成本地特有的物候历 。实际上,甚至就在不久以前 , 云南傈僳族还流行着一种分一年为十个“季节月”的自然历法,每月的时间长短不一,其名称顺序为:过年月(相当于公历一月),盖房月(二月),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火烧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 , 狩猎月(十二月) 。这些名称大都来自物候和农时 , 是典型的物候历 。这种制度,你可以称之为季节月、物候月 , 但也不妨称之为“节气”,“节气”的字面意思无非就是“按气象的变化对时间分节”的意思 。
因为物候的出现在不同年份有早晚,不同地区有参差,更由于观察上有误差,所以用物候划分时间,不可能易时易地都整齐划一 , 不同物候点之间的间隔也不会是均匀等分的,傈僳族的物候月时间长短不一,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正是因为物候历欠缺共度性和精确性,所以,随着天文学的发达和太阳历的出现,以物候定节气的做法必然被更具普适性和准确性的以太阳位置定节气的办法所代替,于是 , 最初的物候历也就被太阳历所代替了 。
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 每一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不变的,相邻节气之间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 就是典型的太阳历 。节气从参差不齐变成整齐划一,已成为一种纯粹的天文历,只有节气的名称中,还保存着古老的物候历的印记 。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1、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是反映季节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象征温度变化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现象的 , 惊蛰、清明两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反应农事活动的 。
2、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节”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 “节” 和“气”交替出现 , 各历时15天 。
3、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为春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为夏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秋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为冬季节气 。
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24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24节气的故事和来历24节气的故事: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 。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 , 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来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 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 。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 , 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 , 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 ,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节气渊源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 ,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 , 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 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
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24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24节气的由来和历史24节气的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
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 。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
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 。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
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24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一、节气由来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 。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
2、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
3、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 , 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 , 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 , 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 , 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
4、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 , “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
二、节气习俗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 。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 , 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 。
2、雨水
入春以后 , 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 。”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 。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 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
【24节气的历史和由来,24节气的由来】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