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啊”“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什么是教养牺牲?...|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形成( 二 )



“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啊”“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什么是教养牺牲?...|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形成
文章图片
但是 , 事实真的如此吗?教养牺牲真的能为孩子好吗?知乎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孩子会感激牺牲型父母吗” , 出人意料的是 , 很多回帖给出“不会”的答复 。 理论模型、量化研究与实际案例之间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
“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啊”“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什么是教养牺牲?...|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形成】1.父母和孩子对教养牺牲的理解存在差异
学界认为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 , 对教养牺牲的测量也基于测量“家长为教养孩子牺牲自身利益”程度 , 而日常生活中 , 孩子面对的牺牲型父母不仅会为了孩子牺牲个人需求 , 还会对孩子表露这种牺牲 , 这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牺牲更多是为了能控制自己、能通过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名声等) , 因而少有甚至不会有感激之情 。
2.父母和孩子对教养牺牲的感知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 , 父母报告的教养牺牲要显著高于孩子感知到的教养牺牲(Leung&Shek,2016) 。 很多时候 , 家长的确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 给孩子提供可促进其发展的家庭资源 , 但是孩子却不一定认可这是家长的牺牲 。
3.家长观念中促进孩子发展的需要并不等同于孩子的实际需要
影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那句“可是你想过 , 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家长基于自己的理解为孩子制定发展目标 , 在此基础上 , 牺牲自己的利益补足孩子“缺失的资源” , 但这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 , 孩子真正需要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满足 。 另一方面 , 会损害孩子的基本需要(关系、能力和自主) , 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尼格拉·阿合买提江等,2015) , 具体来说 , 父母期望与孩子期望相悖 , 会造成亲子冲突 , 从而损害孩子的关系需要 , 不能自主选择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则会损害能力需要和自主需要 。
4.教养牺牲会给亲子双方带来消极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就父母而言 ,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需要 , 个体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 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是抑郁(尼格拉·阿合买提江等,2015) , 以往研究也证实 , 父母的抑郁体验能正向预测孩子的问题行为(王玲凤,蔡振春,2012);就孩子而言 , 父母的教养牺牲会让孩子产生诸如“父母为我牺牲了这么多 , 我怎么能……”、“父母只有我了”之类的想法 , 产生愧疚等消极情绪 , 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
可见 , 一方面 , 教养牺牲的确能为孩子提供适宜其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 , 教养牺牲处理不当也可能会给孩子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

“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啊”“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什么是教养牺牲?...|教养牺牲是一种教养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形成
文章图片
走出困境—亲子协同发展
一项以移民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 , 亲子关系方面的代际文化差异(理想的亲子关系和感知的亲子关系)与移民青少年更强烈的内化问题有关 , 但是青少年低程度对教养奉献(牺牲)的感知能缓冲该联系 , 高程度教养牺牲感知却没有这种作用(Wu&Chao,2011) 。 可见 , 并不是所有的、越高水平的教养牺牲会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 , 只有合理的教养牺牲具备此作用 。 那么?该如何去做 , 才能做到正确的、适度的教养牺牲呢?
1.警惕从教养牺牲转变为父母控制
很多牺牲型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 , 我怎么会……” , 从“为了孩子好”走向了“用自己的好来控制孩子、来绑架孩子”;同时 , 他们也会通过为孩子制定目标来“控制”孩子的成长 。 但这样 , 其实已经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 从“教养牺牲”演变成一种“心理控制” , 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