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行动力的世界只是个概念:“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昨天刷知乎 , 刷到一条求助式问答 。 大体的意思是 , 为什么我成绩那么好 , 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题主在问题的描述中坦言 , 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考试得了双百之后 , 就成了“名人” , 无论是学校还是周围人 , 都觉得她是最厉害的 。 我们姑且称之为学霸吧 , 题主顶着学霸的名头一直到高中 , 虽然高考失利 , 但大学却是年年拿奖学金 。 大学毕业后 , 题主才发现 , 人是需要融入社会的 , 但与人打交道却是她的短板 。 公务员考试 , 笔试佳 , 却在面试时被刷 。 题主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 家里人劝她可以边工作边学习 , 还可以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 。 题主觉得没错 , 但就是不愿意去做 , 一味逃避 , 甚至在心里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 , 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
从题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 , 题主在家人提出办法后 , 心里是认同的 , 但就是缺少行动力 , 真正是应了那句“道理都懂 , 就是不做” 。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类人 , 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间歇性努力人群” 。 一件事 , 觉得对 , 应该做 , 也实实在在去做了 , 但却总是在做的过程中不停看结果 , 见没有什么成效 , 就悄咪咪置之不理 。 过了一段时间 , 看到有人做成功了 , 又想起来自己应该去好好做 。 然后去做了 , 坚持了几天又开始懈怠 , 如此循环往复……

没有行动力的世界只是个概念:“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文章图片
周岭老师在其所著的《认知觉醒》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科学家看来 ,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 , 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
周岭 , 作家 , 自媒体人 , 心智探索者 。 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 , 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 , 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 。 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 , 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 其文章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 著有《认知驱动》《认知觉醒》 。
《认知觉醒》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 。 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 , 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的事物规律 , 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如果对自己不了解 , 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 , 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 然而 , 如果了解大脑知识 , 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 , 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 , 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 , 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 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 , 行动就越坚定 。

没有行动力的世界只是个概念:“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文章图片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看出 , 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 , 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 , 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 , 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 , 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 比如走路、说话、画画等等技能学习 , 都需要经过大量练习 , 知道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
有幸听过周岭老师的一次分享 , 在谈及间歇性努力这个问题时 , 周岭老师表示 , 这个问题是比较常见的 , 但根源上逃不出两个原因:一是认知上没有彻底想通、想清楚 , 你可能只是知道要努力 , 但并没有从内心深出受到震动 , 产生强烈的改变愿望;第二个原因是急于求成 , 不愿意慢慢改变 , 所以心里总想着马上看到效果 , 于是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有动力了 。 间歇性努力的根本原因无外乎:认识上没有彻底想通和不愿意慢慢改变 。

没有行动力的世界只是个概念:“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