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1、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是古人通过了解太阳运行情况进行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 那二十四节气都是怎么样的呢?我给大家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1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述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 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依据确定的 。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 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二、二十四节气的详解
立春:太阳黄经为315度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公历2月3-5日交节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 , “阳和起蛰 , 品物皆春”,立春 ,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
雨水:太阳黄经为330°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这时春风遍吹 , 冰雪融化,空气湿润 , 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惊蛰:太阳黄经为345°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
春分:太阳黄经为0°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 , 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太阳黄经为15°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 , 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
谷雨:太阳黄经为30°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 , 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
立夏:太阳黄经为45° 。夏季的开始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
小满:太阳黄经为60°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公历5月20-22日交节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 , 但尚未成熟 , 所以叫小满 。
芒种:太阳黄经为75°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 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 , 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
夏至:太阳黄经为90° 。炎热的夏天来临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变长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小暑:太阳黄经为105°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
大暑:太阳黄经为120°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 , 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 , 要注意防汛防涝 。
立秋:太阳黄经为135° 。秋季的开始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
白露:太阳黄经为165° 。天气转凉 , 露凝而白 。公历9月07-09日交节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
秋分:太阳黄经为180° 。昼夜平分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
寒露:太阳黄经为195°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所以,有人说 , 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 。冬季的开始 。公历11月7-8日交节 。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 。意味开始下雪 。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 。降雪量增多 , 地面可能积雪 。公历12月6-8日交节 。太阳黄经为255°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 。寒冷的冬天来临 。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这一天 , 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 。气候开始寒冷 。公历1月5-7日交节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2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 , 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 , 雨水渐多 。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 , 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 ,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 , 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 , 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 , 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 , 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 , 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 , 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 , 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实 , 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日夜温差加大 , 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广大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 ,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曰:“寒气之逆极 , 故谓大寒” 。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 ,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7月,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 属阳历范畴 。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
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 , 大寒岁底庆团圆 。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简介1、二十四节气是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 , 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 。2、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 ,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 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 , 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3、“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 , 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 甚至是文化观念 。4、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 , 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 寒露,霜降;立冬 , 小雪 ,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 , 气温回升,湿度增大 , 雨水渐多 。
3、惊蛰:蛰 , 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 , 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
4、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 , 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说 。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 , 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
12、大暑:时正值“中伏",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 , 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 , 雨下而为冷气薄 , 故凝而为雪 , 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 。"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 , 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冬昼就天地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 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 , 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简介1、二十四节气 , 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
3、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