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有哪些计时工具圭表、刻漏、沙漏、水运仪象台、大明殿灯漏等 。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 , 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 。
2、刻漏
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
後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 , 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於调整和修理 。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 , 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
4、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
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
5、大明殿灯漏
大明殿灯漏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 , 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 。
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欧洲钟表与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后,曾在他的《中国天文钟》一文中断言“中国天文钟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欧洲最早出现机械钟是1320~1350年间 。
它的工作原理属漏水计时,而造型似宫灯 , 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之为大明殿灯漏 。古文献《元史 天文志》对它有专条记叙,试作今译如下:
灯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制作 。上部有弯曲的梁,梁的中间是一颗云珠,云珠二侧有象征日月的球体,日在左,月在右 , 云珠之下再悬有一颗珠子 。这曲梁的两端各装有龙头,龙的嘴能张合,龙的眼珠能转动,用这样的动作显示灯漏内的水流是快了还是慢了 。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 , 在中梁上,一左一右有两条戏珠的龙,它们随着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这样的姿态显示灯漏内的水位是否适应运行的需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圭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刻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运仪象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明殿灯漏
1、日晷
以太阳的移动投射在晷上的阴影 , 对应晷面上的刻度,根据投射到的相应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辰 。然而日晷的局限性相当大 。遇到阴雨天及没有太阳的时候 , 就可以下课了 。所以我们便有另一种计时工具来弥补日晷的不足 。
2、漏
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状浮标,随滴水而升高 , 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
3、圭表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在《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因此可见圭表有着悠久的历史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 。圭有两部分组成 , 一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另一部分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测定表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
4、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 , 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 , 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
5、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 。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 , 还能表现日升月落 , 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 , 文武百僚观看后 , 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
6、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 。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 。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 , 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 , 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 , 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
如果没有钟表,我有燃香(一炷香)、滴漏(水钟、流量计时)、沙漏、(中国现存最古的漏壶是西汉时代的 。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滴漏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 。)植物开花(花钟)、日晷(立竿见影)、心跳脉动、日月的位置(东升西落),公鸡打鸣(一鸣四更天2、3时,二鸣五更天明(拂晓)) 。这些都不精确,古人都用它们做过计时工具 。
日晷,漏壶是小型的 , 比较大的有赤道式日晷,浑仪 , 水运仪象台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 , 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 , 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 , 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
3、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 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4、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点 , 太宗设朝 , 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
扩展资料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
【丑时】鸡鸣 , 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
【辰时】食时 ,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 。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
【未时】日昳 ,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
【申时】哺时 , 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
【戌时】黄昏 ,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
【亥时】人定 ,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 , 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
1.十二时辰制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 。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 。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 , 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
3.十时辰制
【古代用什么计时,古代有哪些计时工具】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 , 亥时作为二更 , 子时作为三 , 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 , 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
4.十六时辰制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 。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 。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 。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
4.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 , 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
扩展资料:
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 。早期的表述方法为“时x刻”,即“时后第x刻”;宋代以后为“时初x刻、时正x刻”,即“时初现后第x刻、时正位后第x刻”
随着佛教的传入 , 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 。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 。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 。钟鼓楼授时 , 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门、关门,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 , 因此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相当频繁的钟声;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关注(不注意就得睡城里大街上),因此净街鼓(起更)必然是关注焦点 。注意点的差别,衍生了一个词汇“晨钟暮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古代计时法:
1、十二时辰制 。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 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 , 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2、二十四时辰制 。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 , 这样 , 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
3、十时辰制 。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 , 昼为朝、禺、中、晡、夕 , 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
4、五时辰制 。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
5、百刻制 。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 , 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 , 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 , 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
【未时】日昳 ,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
【申时】哺时 , 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 , 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 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 , 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 , 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 , 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 , 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 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 , 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 , 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 , 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 。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 , 寅时从三点到五点 , 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古代的计时方法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等 。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 , 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 , 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
日晷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 , 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在机械传入中国之前 , 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酒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
机械计时器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 , 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 。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酒还是从西方引进 。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 。
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
、
扩展资料:
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 。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 。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 。本次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这里说的"时辰" , 指的是时段 。
燃香、日晷、漏壶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古代的计时工具有日晷 , 滴漏和线香 。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更夫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都成更夫的代名词了,打更其实就是报时 , 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 , 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 。除了通过滴漏 , 燃香等来计时,古人还发明了日晷,圭表,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等 。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 。
日晷详情
日晷是一种由视太阳位置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 , 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沿用时间长达千年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有两层含义,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 又称日规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古代计时方法有哪些?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 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 , 依此类推 。
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 , 专用于夜间计时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 。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
4、漏刻
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 ,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也可参考今天的沙漏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
5、钟表
古巴比伦人很早便发明了水钟,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 。
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故而我国古代是有机械钟的计时存在的,只是不够常用而已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中国古代四大计时方法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日晷:“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但是这种方法在阴天或夜晚就不太方便了 。
2、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 , 摇铃报时 , 示牌报告十二个时辰等 。
3、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 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是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
4、大明灯漏: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 , 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
日晷和刻漏是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除了上面几种 , 民间还广泛使用香漏、香篆、田漏、沙漏、蜡烛钟等方法进行计时,只是精确度就没有那么好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pen在短道速滑是什么意思,短道速滑里qdv,QB,QA,ADv等是什么意思啊
- 灶心土是什么东西,什么是灶心土
- 地球之肾指的是什么,什么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 维生素b族片属于保健品吗,维生素B族,是指什么啊?是指药啊 还是营养品啊?
- 氮泵对身体的危害,精神氮泵是什么意思
- 吃b族维生素片会减肥吗,为什么维生素b族可以减肥?
- 白糖化鱼刺是什么原理,白糖为什么能溶解鱼刺
- 蝾螈吃什么,蝾螈吃什么食物
- 过期食品属于,过期食品属于什么垃圾 过期食品的垃圾分类
- 为什么要人工降雨,为什么今年已经下了很多雨了,还要进行人工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