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习俗,大同习俗

1、大同习俗大同民间的节日,除春节及二十四农事节气外 , 还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上元节、中元节、祭阳日、祭灶日、游百病、小添仓等 。
1、添仓节:添仓节 , 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 。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 , 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
2、走麦罢:是大同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 。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
3、中元节:大同人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 。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 。
4、大同丧俗: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丧俗大为简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场后 , 土葬已逐渐淘汰,一般人员只采用召开追悼会的形式,亲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后将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 。这种文明简朴的葬礼形式,已逐渐为民间普遍接受 。

大同习俗,大同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大同过年的风俗文化有哪些,种类多些大同春节习俗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已由文化部申报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民俗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 。各地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枚不胜举,笔者想谈谈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
一、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 。民俗有“忙腊月 , 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 。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 。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 。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 。”[1]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 。”[2]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 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 。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 。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 。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 , 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 。”[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 。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 。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 。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 。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 。《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 。”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 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 。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 。《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 , 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 。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 , 活动达到高潮 。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 。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 , 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 。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 。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 。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 , 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 。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其内容丰富多彩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 。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 , 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破五” 。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 。黎明各洒扫秽垢,送之门外 。又剪彩为人 , 在街头相更换,名曰“送穷”[4] 。民间还留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注: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 , 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财神,以求利市 。
大同习俗,大同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山西大同有哪些文化.节日习俗?山西大同有 。端午节元宵节 。这些文化习俗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端午节闹龙舟包粽子等 。
大同习俗,大同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山西大同冬至习俗知多少?山西大同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 , 其境内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如有名的云冈石窟、华严寺等,也传承了不少历史悠久的民俗,那么在素有“大如年”之称的重要节气――冬至 , 大同人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
据大同当地地方志专家介绍,冬至节在大同亦称亚岁或小年,传说是矿工保护神窑神爷的生日,所以这天也是各煤窑最隆重的节日 , 煤窑均歇窑三日 。《民国志稿》载,“冬至各煤窑歇工,谓之歇窑 , 凡三日,酒肴宴乐,交相拜贺,故有新冬就年,窑伙拜年之谚语” 。
是日,窑神庙里灯火辉煌、香烟袅袅,窑主、人伙柜、先生和搂炭大师傅次第拈香叩拜,窑工轮流在窑神前顶礼叩拜,祈求窑神爷保佑自己平安无恙 。到天黑后,点燃旺火,各种玩意儿(社火)入场竞技,鼓匠、戏班对台开演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祭窑神已不再进行,但过节气氛仍然很浓 。
不仅如此,过去大同当地各私塾,在冬至到来之际还有祭孔敬先生的仪式,师生于书房聚餐 。商行布户在这一天也要祀财神,且品位颇盛 。而且,过去在冬至的前三日,大同地区就有小孩成群结队,喊着“新冬就年,窑伙拜年”的齐炭声,沿门挨户要块大炭,并将所齐之炭集在各街的五道庙里,冬至这天将三天所集之炭,在五道庙前垒一个大旺火,上供、敬牲 , 有的街还请鼓手吹打,一派节日景象 。
专家还介绍,在冬至这天 , 老大同人家家户户都要买肉包饺子 , 祀祖先 , 亲友拜贺 , 略同过年,并有“冬至不吃肉 , 冻烂脚指头”的民谚 。而且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请女婿,女婿要拜丈人,俗称“拜冬” 。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 , 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大同习俗,大同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大同人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大同地区每到端午节前10天已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 。街市上除了卖棕叶、马莲、糖稀,玫瑰 , 鸡鱼肉类外,街巷边还摆摊设点 , 专卖五色线,五色腊光纸(符条)符块(用五色纸编织的马、青蛙)、剪纸鸡,以及格式荷包、香囊,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此外成把的艾草、地椒也到处可见 。节前一天,家门、院门上悬艾符、剪纸鸡 , 以避邪 。各家煮艾水沐浴以避毒虫 。同时制作凉糕、粽子、麻团(糯米团包馅滚芝麻),并相互馈赠亲友,邻里 。
过去大同端午节多吃凉糕,大同凉糕是以当地出产的软黄米制成,先煮后蒸,熟后拍制时,中间加层煮熟的红枣,上下铺苇叶,吃时切块,加小米熬制成的糖稀、玫瑰、芝麻、白糖、青红丝,解渴、充饥、打凉、下火,香甜爽口,别具一格,也是难得的特色小吃 。
喝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是日,父母用筷子蘸酒,点在不饮酒的小孩子的耳、鼻、肚脐等七窍之处 。男孩子的额头上要用酒写王字,背上背艾符 。用以避瘟 , 驱蛇、蝎、等五毒侵害 。女孩佩戴五色线缠成的粽子和各色香囊、荷包,内装大同特产的香气馥郁的地椒椒 。头上发髻、辩稍上盘五色线、戴符条编的小马、青蛙 。姑娘们还要用凤仙花(海萼花)染红指甲 。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在手腕上戴五色线合成的“端午绳”,有的在节前一天戴,有的在五月初一就系上了 。端午节过后,把“端午绳”剪下,放在水道孔内,其意是为了将五毒在雨后冲走 。在农村剪下绳后,埋在车沟道里,以便让车轱辘将五毒碾死
【大同习俗,大同习俗】品味中华风俗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