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 和同村的恋人结婚生子 , 她才又回到了家乡 。 她以为 , 自己的人生 , 应该就是像祖祖辈辈那样 , 波澜不惊地过下去了 。 十年来 , 她用自己的勤劳 , 换来了较为丰足的生活 , 可她内心却知道 , 自己很少真正地快乐过 。
直到2005年的这个春天 , 她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十年来未曾有的悸动、欣悦和惊喜 。 她清晰地认识到 , 这次山歌培训 , 激发和唤醒了她生命的原动力 , 她的心中 , 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原来 , 在她灵魂的深处 , 还有一处始终珍藏的芳草地 , 曾让她无比快乐幸福 , 又曾杳无踪迹 , 如今 , 终于失而复得 。
只是 , 她所不知道的是 ,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新化山歌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也被越来越重视起来了 。
是啊 , 物质生活变好了 ,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更多了 。 这名女子或许不知道这些大道理 , 但是她却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山歌 , 让人快乐 , 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
打工时期的闲暇 , 她也曾见识过大城市的灯火辉煌、霓虹闪烁 , 但浓郁的山野风情 , 醉人的泥土气息 , 才是她最热爱和向往的 。
回忆起那些唱山歌的快乐时光 , 她的灵魂渐渐复苏起来;她心中那个隐约的决定 , 也逐渐清晰且坚定起来 。
【尹红芳|报告文学丨尹红芳:灵魂歌者】她叫黄佑花 , 认识的人 , 都亲切地叫她——“花姐” 。
艰难历程
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 。
从新化山歌培训班回来后 , 龙湾村的田间地头 , 院坝屋场 , 常常会传来阵阵嘹亮的歌声 , 后来全村人都知道 , 唱歌的人 , 是花姐 。
从那以后 , 熟悉花姐的人 , 都觉得她变了 , 她变得更爱笑了 , 讲话声也更爽朗了 。 花姐知道 , 是山歌 , 给她带来了巨大改变 。 她喜欢自己的这种变化 , 并且 , 还想让更多的人 , 也如她一样 , 拾起久违的山歌 , 让自己的生活阳光起来 。 这是花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
花姐知道 , 龙湾村年长的女性 , 几乎人人都会唱山歌 , 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笔“财富” 。 可年轻一辈 , 有的会 , 有的却不会 , 或者会得很少 。 “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自从山歌培训班回来后 , 花姐更坚定了她的看法 , 她认为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化山歌 , 得一代代人唱下去 , 传承下去 , 她不知道传承的巨大意义 , 但是她内心有一个朴素的认知 , 山歌里凝结了太多美好的东西——生命的美好 , 情感的美好 。
她开始行动起来 。
她要一家一家地去寻找 , 找那些有潜力的 , 有音乐天赋的 , 她想组建一个团队 , 将这些人团结起来 , 带动全村的百姓 , 推广山歌 , 传承山歌 。
可是 , 就像电影《少林足球》中星爷找回师兄弟一样 , 花姐寻找的过程并不顺利 , 响应的人并不多 。 有人说:家里有娃 , 我要带娃呢;有人说:家里老老小小 , 我要养家糊口呢;还有人更直白:花姐 , 唱这山歌 , 没有市场 , 没有经费 , 家里人 , 都说是不正经呢!花姐不怪他们 , 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想办法 。
花姐一直觉得自己有音乐天赋 。 她除了能唱山歌 , 还会吹小号 。 于是 , 她开始教那些年轻的姑娘吹小号 , 在乡里有婚丧嫁娶的时候 , 去赚点钱;与此同时 , 她一步步地流露要继续带领大家唱山歌的美好愿景和坚定决心 。 并且承诺:我接收徒弟 , 不用一分钱费用 , 不让你花钱 , 还可以让你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