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芳|报告文学丨尹红芳:灵魂歌者( 三 )


精诚所至 , 金石为开 。 在花姐的努力下 , 龙湾村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花姐的山歌队伍 。
然而 , 通向成功的路上 , 并不总是铺满鲜花 。 一来 , 毕竟靠山歌赚钱的日子不多;二来 , 有时候幸运地接几场演出 , 演出的费用却迟迟被拖欠 。 大家拿养家糊口的时间去唱山歌 , 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 , 心里自然有些怨气 。 下一次叫大家山歌排练时 , 响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
于是 , 再一次将大家集结起来 , 是给大伙发演出费 。
“花姐 , 不是听说我们的钱还没拿到吗?你怎么给我们这么多钱?”
“不用问啦!跟着我唱歌 , 就一定会给你们钱 。 ”花姐笑答 。
一天傍晚 , 山歌团的两个姐妹结伴来请教花姐 , 凑巧在她家门口听到花姐和丈夫的一段对话 , 才知道那些钱的来源 。
“你这是第几次了 , 就不能干点正事吗?你哪怕只是帮别人一场也好 , 你倒好 , 去一次 , 还倒给几百 , 你看自己已经给了多少个几百了!”
花姐心怀愧疚 , 只得好言好语地安慰道:“行行行 , 等以后接的活多了 , 就不会找家里贴钱了 。 ”
其实能不能用唱山歌带领大家赚更多的钱 , 花姐心里并没有太多底气 , 但是 , 要想方设法把山歌唱下去、传下去 , 这个信念她无比坚定 。
花姐身上自有一种不屈服的精神 , 她一旦认定了一个目标 , 只要认为是对的 , 就一定会排除万难 , 坚持下去 。 这一点很像她的父亲 , 那个当过村支书的坚定而慈祥的父亲 , 让她的血脉里流淌着不服输的因子 。
其实 , 面对现实的打压 , 她也曾有过无奈和妥协、也曾彷徨和迷茫 。
团队排练了一首新的山歌 , 大家想公开表演 , 却没有合适的场地 , 没有舞台 , 也没人关心和重视 , 只有在有人婚丧嫁娶时 , 才见缝插针地有表演的机会 。 在这些舞台上 , 会有流行歌曲 , 会有各种舞蹈和杂耍 , 这些艺术形式自然会获得更多的掌声和欢呼;轮到她们上台时 , 只有廉价的演出服和“曲高和寡”的山歌 , 在那灯红酒绿的映照下 , 她们实在是显得有些落落寡合 。
辛苦一整晚 , 她们收获到了全场最少的掌声 , 拿到的是表演者中最低的报酬 , 这令她们不免有些五味杂陈 。
不理解她的村民甚至直言她是神经病 , 一些熟悉的年轻人劝道 , 这个歌不好听 , 早就过时了 。
可即便如此 , 她们都没有放弃过用虔敬的心、美妙的唱腔去演绎一首首山歌;因为世事的纷扰并不能动摇一颗歌唱的心 , 这就是灵魂歌者所拥有的信念 , 在她们的内心共有着一个强烈的声音:山歌 , 不会消亡!是的 , 尽管困难重重 , 花姐和她的团队对山歌的坚守、护持和向往 , 却是与日俱增 。
花姐是一个爽朗的人 , 她直言 , 她的钱 , 只有为传承山歌才舍得花 。 为了给演员们买演出服装 , 她从没有为自己的生活乱花过一分钱 。 她还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 , 其实她最喜欢吃榴莲 , 每次看到都有些“情难自己” , 可是一看到标签牌上的价钱 , 再想想演出要添置的道具和服饰 , 她次次“秒怂” 。
她是如此热爱山歌 , 走在路上唱山歌 , 骑着电车唱山歌 , 喂鸡做饭时还是唱山歌 。 她坚信 , 美好的东西不会被尘封 , 终有一天 , 山歌的春天会到来 。
或许 ,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 , 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 在花姐的坚持和努力下 , 她们演出的机会也渐渐多了起来 , 知名度也渐渐大了起来 。 后来 , 花姐带着她的团队 , 从新化县城走到省城长沙 , 之后又前往浙江、江西、云南、内蒙古等地 , 倾情表演她们的山歌 。 她们的身影 , 也渐渐出现在更多场合 , 在各种区域食品推荐会上 , 在送戏下乡的主题活动中 , 在各种歌唱比赛 , 在校园 , 那一首首熟悉的山歌 , 就像初升太阳的那一抹红色 , 逐渐蔓延开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