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由来,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

1、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很多年以前,一位来自外国的老婆婆来到乐山大佛观光,在乘坐渔民的小船在河上观佛的时候,无意间就发现乐山大佛处于一座相似的山中心,然后从她口中说出在三江汇合处(太阳岛,观佛楼处)观望从凌云室到大佛正门处的山丘 , 会发现其甚像两座佛(睡佛、坐佛) , 后由相关部门人员研究,确实像一座睡佛 。
故此,在咱当地就有一句名话叫:身上佛中不知佛 。
扩展资料
建造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 ,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 , 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 , 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 , 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 , 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

乐山大佛的由来,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乐山大佛是怎样建造起来的?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 , 不是为开发旅游,而经常发生沉船事故,当地老百姓为了镇江水而建了这么一尊大佛 。有意思的是 , 自从建了大佛之后,未发生过一起沉船事故 。下面揭秘乐山大佛四次闭眼流泪事件:乐山大佛高71米,耳长7米,鼻长5 。6米,眉长5 。6米,眼长3 。3米 , 肩宽28米,手指长8 。3米,脚背宽8 。5米 。乐山人民人人敬佛,亲切地称这尊大佛为“大佛老爷子” 。乐山最高的建筑物68米,不是乐山市没有经济能力盖更高的楼,而是有语:矮佛三分,也就近佛三分 。
乐山大佛四次神秘显灵根据相关记载,乐山大佛曾经数次闭眼流泪显灵 , 而每一次都是和当时的着名历史事件有关 。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们一起,去看看大佛流泪、闭眼以及显灵的照片以及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乐山大佛如此悲愤以及喜悦: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回顾: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 。1962年遇上了百年难遇的三年连天的自然灾害 , 饿死的人数于万计 , 岷山上漂浮众多尸体,大佛不忍看这人间的悲剧,痛苦的闭上眼睛并默默的流泪1963年的时候,灾情不见好转,饿死的人继续增加,大佛无力拯救苍生 , 再一次的闭眼默默流泪 。1976年,毛、朱、周三领导俱逝,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 。
1963年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大佛流泪的照片,国家动用了4千万对大佛进行清洗,但还是没有能抹去大佛眼角的泪痕2000年龙年的时候,我国发生了几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情:中国成功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双喜临门,乐山大佛佛头闪佛光,吉祥众生 。2002年5月7日上午9时43分,乐山大佛再现难得一见的“神秘光环”———佛光 。乌云还未褪去的乐山大佛上空,突然出现日晕现象,刚刚升起的太阳四周闪现出一个直径约300米、内红外紫的五彩光环,色彩时明时暗 。千年难遇万人争睹 。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 海通和尚 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 。
乐山大佛的由来,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峨眉山名字的由来?1、从前 , 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 。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将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 。
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 。在神仙的帮助下 , 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
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飘的彩云、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 。
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 。因为这座青山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
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 。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 , 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 , 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 。”
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 。”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 。其说不一 。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 。”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 。
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 。眉者,湄也,以水得名 。”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
扩展资料
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 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 , 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
【乐山大佛的由来,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 , 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 。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 , 为该山一大特色 。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 , 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
峨眉山为蚀余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 , 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 , 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 。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
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 。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 , 才离开了水 , 由“涐湄”变成了“峨眉” 。“是山当涐水之眉 。眉者,湄也,以水得名 。”
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 , 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 。”
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 。”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 。
扩展资料:
水文情况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 。
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 。其径流深高达1800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 。
峨眉山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 。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10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 。
石河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乡注入青衣江 。
张沟河系临江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发源与峨眉山龙拖漕,东南流经野猪河坝,偏桥沟,张沟电站至卷腰石 , 有源自沙坝的大沟河和源于土地关黄鱼坝沟在观音桥下合流入二道河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
读过几篇有关峨眉山的博文 , 对峨眉山因何而得名,皆有同样的叙述,即:“隋置峨眉县,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 。峨眉取大峨山和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 。一说峨眉作娥眉……如螓首娥眉,细而长,美而艳也 。……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 , 有如秀眉 。”对此种说法,本人曾表示不可信,并根据手头的资料,撰写出《峨眉不从娥眉来》的短文,发表于1997年1月27日《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专栏 。现再次叙述如下:
据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南安县有峨眉山” 。故今峨眉县(后为峨眉山市)在汉朝为南安县地 。北周改为平羌县 。到了隋朝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五九七年) , 就因为峨眉山的缘故 , 改称峨眉县 。可见峨眉县是因巍峨的峨眉山而得名 。那么峨眉山又因何而得名呢?
晋朝郦道元《水经注》:“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对峙,如娥眉焉 。”1979年版《辞海》解释:“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娥眉,故名 。”这种说法虽然带有权威性,相信的人也颇多,但却缺乏根据 。因为郦道元生活于南北分割时期的北魏,不曾到过南方 , 更不曾到过四川和峨眉山,因此 , 此说近于想当然 。
峨眉山在峨眉山市境内称得上“横空出世” , 李白诗说“`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是十分正确的 。峨眉山海拔三千多米,周围无一山与她接岭争高 , 项背相望 。既无山与之相匹相对,“如娥眉焉”则虚空了 。名从主人,峨眉山美名之来,另有根由 。
峨眉山系岷山绵延而来的邛崃山的支脉,至峨眉山市境一山飞峙,山下的大渡河经越西县西北境 , 汉源县南边至峨边县西北,会越西河而流至峨眉山脚,折东又北流乐山会青衣江,再东流到凌云山、乌尤山前会岷江 。大渡河古称氵我水 , 峨眉山就在大渡河的边上,故峨眉山的最初名称为“氵我湄山”,意即氵我水之湄的大山 。这就是说,峨眉山本因氵我水而得名 。山虽受名于水 , 但山毕竟是山,于是在习惯上“氵我湄山”变成了“峨眉山” 。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唯止信其所闻,不复考其本末 。”飞禽安鸟,水族著鱼,自然也就陵阜加山,成了“峨眉山” 。后人不得其本始,造出一个“两山相对峙 , 如娥眉焉”的臆说,也就离题万里了 。
峨眉山是西来的佛教,自晋代传上峨眉后 , 僧人在此山上不断地修建
庙宇,塑神造象,致使峨眉山与安徽省的九华山,浙江省的普陀山,
山西的五台山齐名 , 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胜地之一 。
所谓“四大”并不是数字上的凑合 。佛教以为世界的构成,是地、水
火、风四大因素 。而四大胜地则各表其一称“四大界”
其一、九华山————称幽冥界属于地;
其二、普陀山————称流漓界属于水;
其三、峨眉山————称银色世界属于火;
其四、五台山————称金色界属于风 。
美丽的峨眉山欢迎你的到来 。
山青水秀,紫雾蒙胧,有清音随风飘颂 。
乐山大佛的由来,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老梁讲乐山大佛的由来你好,您是想问老梁讲乐山大佛的由来在哪里看吗?老梁讲乐山大佛的由来在爱奇艺看 。《老梁故事汇》2011第4期,讲述了关于乐山大佛的故事和由来,发布在爱奇艺上面,可以在爱奇艺上面观看 。
乐山大佛的由来,乐山大佛怎么发现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乐山大佛胸部暗洞中残破的碑文,能破解千年前的谜团吗?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 , 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但是众人皆知乐山大佛的“高大”,却不知道大佛胸部还有一处暗洞,而在这处洞中还有一块残破的碑文,你知道暗洞及碑文与一个千年前的谜团有什么关联吗?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在贞元十九年完成 , 整整历时了九十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才修建好这处巨大无比的石刻造像 。而古时的乐山,地处三江汇流之处,水势湍急 , 舟楫至此皆被颠覆,乐山简直成了人人惧怕的地方 。当时的海通禅师为了帮助此地减轻水势,所以召集了人力物力,希望修建一处石刻造像,而唐代百姓崇尚弥勒佛 , 所以石刻造像也被修建成了弥勒佛的模样,这也是乐山大佛的由来 。
在1962年 , 据维修此处的负责人黄工程师和罗工程师介绍,当时他们在大佛胸部发现一封闭的藏脏洞 。周围人皆惊讶不已 ,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并无什么稀奇的东西 , 但是大家却发现,此处的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这块记事残碑经过专家检测,可是大有来头 。维修者在乐山大佛的胸口,发现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时,考古界都欣喜无比 。可惜这处碑文,终究还是因为历史原因被破坏了 , 这也是我们心中的一处遗憾 。
在传说中,乐山大佛的外面 , 曾经修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天宁阁,但是后来被毁了,专家虽然找到了不少柱洞,类似于在宋人的诗文中,有很多“大像阁”“凌云阁”“天宁阁”等描述,也有对乐山大佛上面的阁楼记载 。还根据苏洵《游凌云寺》诗中的内容推测,在1037至1059年之间 , 当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乐山大佛窟进行修复,不仅仅为石刻造像重新装了金身,彩绘了服饰 , 而且还重建了大佛阁,并将其名改定为“天宁阁” 。这一切毕竟只是诗文推测 , 还是缺少更有力的证据,但是在乐山大幅胸口的洞中,所发现的这块残碑上面的内容,就是宋代重修天宁阁的经过,而这也是最为有力的证据 。
时过境迁,世人对这千年前的谜团争论不休时,哪里想到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被维修者发现的这个高约三米多、宽约1米的密封石洞,其实石洞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排水 。在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皆有一套设计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这在正面是观察不出来的 。而在大佛的正胸处的洞口和其他部位的水沟,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 。
维修者正是看出了这套排水系统非常的科学隐秘 , 不会被轻易的发现,才会将此残碑移到洞里保存 。可惜造化弄人,在1966年,因为一些人的愚昧,还是将隐藏在洞口的石碑翻找了出来,然后把石碑毁掉了 。就这样 , 我们失去了一处值得纪念和保护的珍贵文物 。
实考古最珍贵的就是遇到带字的宝贝,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历史的真相,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复原历史的进程,学习到更多的历史文化 。失去的终究是失去的,保留下来的还需要被好好保护 。而乐山大佛在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 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提醒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现如今的文物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