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38年前,心理学教授让人假冒精神病住院4年,最后结局怎样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那些住在精神病院的人 , 真的都是精神病吗?
如果是 , 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973年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恩(Rosenhan) , 针对此问题做了一项名为"当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的医学实验 。
他在众多志愿者中经过严格的筛选 , 选出了8名正常人 , 送往精神病院 , 期望观察是否能被及时发现 。

精神病|38年前,心理学教授让人假冒精神病住院4年,最后结局怎样了
本文图片

实验的结果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 成为当时对精神病患鉴定标准的重要批判 , 因为经过诊断那8名正常人中 , 有7人被冠以精神病的状态在医院待了4年 , 最后 , 又以“精神病恢复期”的状态出院 。
自始至终 , 医护人员没有发现他们实际上是正常人 。
这项实验赤裸裸地将精神病院的漏洞揭示了出来 , 事实上在精神病院里被看作患有精神病的那些人中 , 存在精神正常的人 。

精神病|38年前,心理学教授让人假冒精神病住院4年,最后结局怎样了
本文图片

这让我想起电影《飞越疯人院》中主角为了逃避牢狱之灾 , 伪装成精神病人被送往精神病院的故事 。 也就是说 , 这些漏洞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逃避惩罚的途径 。
且采用此途径的方法并不难 , 只要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 以及一些可轻易习得的伪装技能 , 就能够伪装成精神病且不被怀疑 。
比如尽量的不修边幅 , 让自己看上去邋遢;将药丸藏在舌头下面 , 以逃避精神类药物 。
在精神病院里这7名不是精神病的精神病需要每天记录自己在医院的生活 , 起初他们还避着医护人员 , 但后来他们发现 , 完全没有必要 。

精神病|38年前,心理学教授让人假冒精神病住院4年,最后结局怎样了
本文图片

因为他们的正常日记行为在医护人员眼里也会变成病理的“持续书写行为” , 完全符合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特征 。
医护人员从来没有质疑过他们的身份 , 从他们被送进来的时候 , 他们就是精神病 , 他们所有的正常后不正常的行为最终都会被解释为病理性行为 。
讽刺的是 , 反倒是这家医院里将近三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发现了实验者们的异常 , 一度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 , 甚至有精神病患者对实验者说:"你不是疯子 , 你只是来体验生活的!"

精神病|38年前,心理学教授让人假冒精神病住院4年,最后结局怎样了
本文图片

这项实验也从侧面映证了人性最可怕的一面 。 如果我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都不加分辨的简单归类 , 很可能导致各项致命的危害 , 或者酿成悲剧 。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 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一致的两件事 , 每件事情都有其独到性 , 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戒状态 , 以避免犯错 。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 , 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 ”
如一个人穿上白大褂就是医生 , 一个人穿上病号服就是病人 , 可是绝对吗?必然不 , 世界并非是非此即彼的 , 这中间存在很多灰色地带 。

精神病|38年前,心理学教授让人假冒精神病住院4年,最后结局怎样了
本文图片

古板的标签化会导致我们忽视自己以及他们的多面性 , 习惯于用部分的视角代替整体去认知世界万物 , 如此认知到的世界必然是不完全且容易出错的 , 甚至会被有心之人利用犯罪谋取不法利益 。
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 , 都要学会时时跳出规范的思维模式 , 尝试站在更高的视角观察问题 , 而不是一叶障目 。 心理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 , “标签效应”都得到了验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