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风景|张莉谈女性文学阅读与写作:“一个新的女性写作时代正在到来”( 二 )


“要做不容易被说服的读者”
南方周末:你提到《我看见无数的她》意在培养具有女性意识与视角的读者与观众 , 这种构想是怎么产生的?
张莉:不是突然之间就有的 , 它有一个过程 。 在最初的十几年 , 我主要关注女作家的创作 , 意识到作家性别观的重要性 , 接着慢慢发现 , 如何去看待别人的故事也很重要 , 因为日常生活中 , 我们大部分人是故事的读者和倾听者 。 认识到这一点 , 我开始思考如何成为有主体性的读者 。
当然 , 在文学研究领域 , 接受美学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面向 。 仅从性别角度看 , 我们会发现男性读者的主体性相对来讲是强的 , 也会有一些女性慢慢被规训认同为男性视角 。 比如我们以前看成龙电影 , 很少会觉得那个“花瓶女人”哪儿不对 , 而现在我们觉察出哪里有问题 , 这就是女性视角在起作用 。 甚至不仅仅是女性 , 一些男性观念也会觉得不太对 。 当年拍电影 , 导演可能会假定观众都是男性 , 或者都是喜欢看这些镜头的观众 。 但现在明显不同 , 主创们意识到观众中不仅仅有男性 , 也有女性 。 因此 ,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以女性为受众的影视剧出现 。 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 原因在于全社会性别意识开始普及 , 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
那么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我作为文学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是 , 如何使普通读者具有女性意识 , 我逐渐认识到这一工作深有文学意义 , 也深有社会意义 。 什么是女性视角呢?它不仅仅是基于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女性立场 , 更是一种价值观:要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要站在低微处 , 和弱势者和边缘人在一起 , 看到他们的光泽与力量 。
作为一个有女性意识的读者 , 要怎么观看不符合我们立场的作品?有些人可能选择不看 , 但是 , 毕竟历史上经典作品那么多 , 也不一定都有女性意识 , 我们大可不必画地为牢 。 所以要学会审慎地阅读 , 要做不容易被说服的读者 , 要成为有主体性、有判断力的读者 。 当这样的读者越来越多 , 读者的女性意识会反过来影响创作者们的创作 。
南方周末:这也是从另外一条路去激发女性文学创作?
张莉:成为有主体性的读者 , 最终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 并不一定为了写作 。 但是 , 它很可能会激发读者的创作欲 。 从文学史上看 , 大量的阅读经验是成为优秀作家的前提 。
你知道 , 大部分女作家并不愿意贴上女性文学的标签 , 也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女性意识 , 相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 这方面显然不令人满意 。 在八九十年代 , “女性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现象 , 还是深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 包括女性文学研究 , 学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热烈的讨论氛围 , 但今天远远不够 。 当年张洁的《无字》写了一位女性充满波折的一生 , 非常尖锐 , 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 现在写女性成长历程的作品很多 , 但如当年那样尖锐而深具问题意识的作品却是稀少的 , 文学影响力也有限 。
不过 , 虽然研究和创作的热烈程度不如当年 , 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包括读者的女性意识却超越了八九十年代 , 这也是一个事实 。 今天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作家群很庞大 , 已是今非昔比 , 数量呈直线上升 。
我们的写作没有直面我们的时代生活
南方周末:你在编选《中国女性文学年选》时 , 筛选作品的标准有哪些?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年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女性文学年选 , 我是从2019年开始编选的 , 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 , 我尝试收录了非虚构作品 。 我设想的是 , 从这本年选中可以看到一年来中国女性写作的成就 , 也可以看到一年来中国女性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 , 也就是说 , 我希望它无论从文学史或者人类学、社会学角度都深具意义 。 年选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 , 每到年底 , 我们会从全国各地不同文学期刊发表的女性文学作品中进行遴选 , 从大概200篇左右的作品中 , 反复讨论 , 最终找到我们所希望的20位女作家笔下的20种女性生活 。 女性文学年选是对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结绳记事” , 选择的标准是女作家写的深具代表性的女性故事 , 要涵盖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维度的女性生活 。 有些作品属于传统表现手法 , 一些作品则深具先锋意识 , 我强调的是作品的丰富多样 , 众声喧哗 , 希望不同代际的读者都能读到适合他们的作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