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是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1、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中国情人节,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 。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靓女最感兴趣的节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 , 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的专属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 , 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与爱情关系不大,于近代才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
希望能帮助到你
七夕,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上元节是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2020年上元节是几号 上元节是什么节日? 上元节,很多人听起来比较陌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元宵节,这一天就很多放水灯,吃元宵的习俗 , 来看看2019年上元节是几号?
2019年上元节是几号:
2019年上元节是几号: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
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上元节(天官节)p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p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2008年6月,元宵节(上元节)选入第二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上元节是什么节日: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 。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  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
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
因为在古代,平时年轻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 。元宵节由于开禁 , 各地都会制作花灯,街上人流如织,男女可以相遇,易于产生爱情 。千百年来,在元宵节灯会上演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 。
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描写元宵节情人相会的场景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就是回忆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 , 而今年元宵节不见去年人的痛苦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样描写元宵夜男女相遇的情境: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在中国古代就与爱情连在一起 。所以,这一天不仅是团圆时刻,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 。
上元节是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中国古代情人节是至少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 , 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怎么过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 。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 。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 。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 。民间传说中 , 织女最初是织布的 , 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 。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 , 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也许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始终不变的是女性乞巧 , 而且也从来不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节日 。另外,古代的七夕节 , 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 , 互相切磋女红技巧 , 聚餐玩耍 。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 , 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
其实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纲五常等儒家观念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女子出门并不是那么随意,特别是未婚女性 。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情人约会 。那中国古代真的就那么死板,没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吗?也不是,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
元宵节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 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也存在大约两千年了 。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无论是达官显贵 , 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 。宋朝以前 , 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会被官府巡夜的惩处,唯独上元节例外 。唐朝时上元节的晚上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 , 赏灯逛街,不回家都行 。到了宋代,虽然没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不过上元节这一天仍旧是特例,成为女性少有的能随便出去溜达的日子 。姑娘们上街,小伙子们出动,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 。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讲,大家也能猜到 。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写过一首描写上元节夜晚场景的诗词《生查子?元夕》,诗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脍炙人口,讲的就是上元节晚上幽会的内容 。所以,上元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
在历史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仪的男子“昆仑奴”,这恰恰凸显了上元节的情人节色彩 。
△上元节观灯(出自李嵩《观灯图》)
△古代的七夕节(出自《汉宫乞巧图》)
上元节是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上巳节是情人节还是鬼节 上巳节是情人节吗 导读:追溯上巳节和情人节的联系,早在诗经郑风中就有关于上巳节的记载,因此上巳节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 上巳节也逐渐和鬼节扯上了联系,但上巳节是情人节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下上巳节是情人节还是鬼节 。
上巳节对土家族来说是情人节,但是在江南、江淮一带是鬼节 , 可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寓意,鬼节这一说是因为上巳节过去除了被认为是古人净身驱病除不祥的日子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 。而上巳节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说法,则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
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上巳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 。
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 。元宵节 , 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 , 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 , 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
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 。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
上巳节是鬼节吗
上巳节是中国四大鬼节之一 。上巳节的起源,除了认为是古人净身驱病除不祥的日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韩诗章句》中,有这么一句:“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 。”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 。与神灵、鬼魂有了联系 。
据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正是那个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比平常还要宽松的日子 。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了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
上巳节不同民族节日意义
1、土家族的情人节
也叫女儿节 。节日当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 , 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 。欲选佳婿的女子服饰很有特色 , 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宽 , 滚有多道花边 , 下着内长外短、衣分多层的百褶长裙,佯装赶集,出售土产,等待意中人的出现;而欲选佳偶的未婚男子,则身背空篓,佯装购物 。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 , 便会上前购物,如女子中意购物男子,便会将土产低价售之,以示愿意以身相许,并随之退出闹市,择静处互通情愫 。
2、苗族的情歌节
三月三苗族情歌节,是当地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活动期间,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邻近几十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都会齐聚于此联欢,因此三月三情歌节不仅是村民祭祖团圆和亲朋好友叙旧延情的节日,更是村寨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 。
3、侗族的播种节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他们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 。为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 。侗族多于三月三这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故亦称“花炮节” 。
4、壮族的歌圩节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 , 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 , 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 , 便趁旁人不注意 , 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 , 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
【上元节是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上元节是不是情人节,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元宵节中国人一般认为是团圆节,其实在古代这也是中国式情人节,因为在古代时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在这个节气里大街小巷都要张灯结彩十分的喜庆 , 很多很多平时不出门的青年男女,大家闺秀时都会走上街头 。看花灯,看表演 。这无意中促进了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机会 。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一天相互认识 , 并且走上恋爱道路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元宵节也可以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希望生活和和美美,幸福快乐,但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 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 。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之一 ,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上原已被称为上元节 。
元宵节还是属于青年的情人节 。
这得益于在很多戏曲小说、民间故事的描述里,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难得可以自由走上街头赏灯的上元夜 , 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缘分 。
可以说,上元夜借喧闹灯市的机缘,给了古代青年男女一个难得的、可以释放自我的空间 , 让他们去悄然地约会彼此 , 让他们能难得地点燃青春 。就像欧阳修的宋词里讲:“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元宵节是春节奉献给社会的最后一次全民狂欢节 。
元宵节的晚上,火树银花,车水马龙 , 热烈至极,所以过元宵节也俗称“闹元宵” 。
闹元宵 , 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点之前,以丰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农历新年即将结束之前 , 再次用美食的形状寓意来强调团圆 。
所以辛弃疾的词描写元宵盛况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在这一晚,人们欢歌狂舞,人们赏灯游街 。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一次热闹收尾 , 吃了元宵 , 过了十五,这年 , 才算是过完了 。
元宵节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 元宵节是团圆节 。是姑娘回娘家看望爹妈的节日是灯节 。是观花灯的节日 。中国的情人节是七夕 , 也就是阴历七月初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