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2021年下半年 , 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多地开始涌现出新的交友方式——脱单便利店 。 顾客花几元钱 , 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 塞进脱单盲盒或脱单漂流瓶里 , 等待有心人的联系 , 同时还能带走别人留下的信息 。
这一瞄准单身男女的生意经 , 在短短几个月内风靡全国 。 在上海一家脱单便利店的脱单墙上 , 曾有2000多人在这里留下脱单愿望 , 其中多以95后和00后为主 。 被脱单难题所困的年轻人 , 一头扎进脱单盲盒这场游戏 , 等待一场随机匹配的“浪漫邂逅” 。
然而 , 这场没有门槛的“狂欢” , 兴于简单 , 也困于简单 。 抱着游戏态度使用脱单盲盒的人们 , 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规则中 。
01零门槛的脱单盲盒
35岁的唐兰明最早接触到脱单盲盒 , 是因为刷到一个短视频 , “花3块钱带一个女朋友回家”的介绍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 他在一家模具制作公司工作 , 身边大多是男性 , “想通过脱单盲盒接触到更多女性” 。
脱单盲盒的零门槛 , 成了许多年轻人选择它的初衷 。 这里没有婚恋平台或相亲角的准入条件 , 也不用提供房产收入等材料证明 , 除了性别、兴趣和联系方式之外 , 再无其他必填信息 。
本文图片
图 | 唐兰明的邂逅小纸条
唐兰明出生于农村 , 初中学历 , 目前无房无车 。 曾经交往过两任女朋友 , 都因对方父母不同意婚事而结束 。 后来唐兰明注册过世纪佳缘 , 因为没有投钱进去 , 资料没被推广 , “没起到什么效果” 。 他不喜欢婚恋平台“明码标价”的感觉 , 觉得“那样去接触女生不太自在” 。
随机匹配的脱单盲盒给了唐兰明一线希望 。 他希望能找到一个不介意自己条件的女生 , “人温柔善良就好 , 只要人好 , 其他都可以磨合 。 ”并且 , 脱单盲盒还可以帮助不善言辞的自己 , 不至于因为不会讲话在第一步就被卡掉 , “女孩子喜欢听好话 , 我觉得太假了 , 讲不出口 。 ”
上海人陈海峰光顾脱单便利店也是因为喜欢盲盒的随意感 , 1993年出生的他毕业于一所大专 , 在商场、教育机构、保险公司等地干过多份不同的工作 , 因为“不想太累 , 只想过轻松快乐的生活” , 曾被女友抱怨收入不高 。
人类学家项飚曾指出 , 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 , 是“附近的消失” 。 并提出 , 附近不是蒸发了 , 而是转化了 , 原本肉体感知意义上的“附近” , 转化为了数据化的“附近” , 这带来了一种新的“方便感”——要什么就马上来 。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项飚认为 , 他们那一代人自信能够在“附近”构建出关系 , 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丧失了这种自信 , 在感情上的体现是开始依赖别人的推荐 , 而非自己去寻找良缘 。
出生于1992年的张鑫有使用各类交友软件的丰富经验 , 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准确地找到合适的对象 , “不忙的时候 , 每天都会登录看一下推荐 , 忙的时候会在周末集中扫两眼” 。 被好友推荐使用盲盒交友的APP后 , 他在一个月里和数位女性匹配成功 , 最后加了五个人的微信 , 其中保持聊天关系的有三人 。
本文图片
图 | 张鑫在“超级喜欢”APP上的资料页面
在张鑫看来 , 这款盲盒交友APP的产品交互尚不完善 , 界面也不够稳定 , 功能少 , 玩法单一 , 但是“作为新出的软件 , 用户群体比较干净 , 大家交流的目的比较纯粹 , 是一片蓝海” 。 02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大寒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只要心存热望,寒尽就是春生
- 等一场雪落,赴一程流年的约定
- 西藏 你如果想到西藏,?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 一场大雨冲开关羽墓,墓中一物现世,百姓大呼:错拜关公1800年!
- 杨可可|去领离婚证的路上出了一场意外,我和老公永远也离不了婚
- 朋友圈|“我想谈一场可以发朋友圈的爱情。”
- 刀郎 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
- 在十多年前 75岁退休大爷直言:去养老院养老就是一场“无止境”的金钱交易
- 婚姻|一位中年女人的血泪教训:一场同学聚会毁了10年婚姻,我真后悔
- |疫情之下的心理援助有多重要?深夜,一场生命救援悄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