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民 , 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 , 因地制宜 , 在满族文化里形成了符合自己生活所需的居民文化 , 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间的交流 , 东北地区满族居民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些你都了解吗?
早期的满族 , 由于生产和文化比较落后 , 他们居住条件也非常简陋 。随着生产的发展 , 经济与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满族的民居住宅也自然形成自己特点 。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 , 尤其注重御寒防问题 。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 。
满族的住房和居住习惯是由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决定的 , 入关以后随着条件的变化 , 居住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 , 满族原有的建筑形式还长期保存着 , 迄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宁寿宫等建筑 , 外观上吸收了汉族古建筑的特点 , 宫内配置还是满洲式的 。
满族宅院 , 一般均为方形 , 早期“立木为栅”将房屋包围起来 , 前面正中立一栅门 。富裕人家四周砌墙 , 并建有影壁 。后期房屋建筑形成多与汉族建筑风格相结合 , 尤其是门窗及主体装饰部分多祈福纳祥方面的雕刻和彩绘图案 , 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社会风尚 。
满族住房多数是向南的正房 , 西墙有窗 。一般的房屋是“三楹或五楹 , 皆以中为堂屋 , 西为上屋”房顶覆以莎草 , 厚二尺许 , 上面用草绳牵拉 , 或者用木杆压住 , 以防风雨 。墙体多用土坯 , 室内的间隔墙多用“拉合”墙 , 建国后的东北农村还常见这种墙 。直至上世纪80后才逐渐消失 。
口袋房 , 万字炕 , 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 。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 , 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 , 整座房屋形似口袋 , 因此称作口袋房 。屋里南、西、北三面筑π字型的大土坯炕 , 叫做万字炕 。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 , 也不许堆放杂物 , 上面有一个搁板 , 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 , 是长辈居住的地方 , 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
满族住房的建筑风格 , 即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 又有很强的适用性 。例如:房屋分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间 , 中间开门 , 门两旁各三窗 , 屋内宽敞 , 采光充足 , 便于通风 , 可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平衡 , 同时又有利于室内卫生 。
满族人家的烟囱是安在山墙外的 , 烟囱安在山墙边 , 这是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 。东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 , 无论是满族、汉族和朝鲜族 , 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 。首先 , 这是和东北的气候分不开的 。烟囱安在山墙边 , 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 , 让柴草的热度均匀地保留于炕内 。是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 , 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
另一方面适应高寒地区特点 , 冬冻春化 , 不容易倒塌 。窗户纸糊在窗外 , 不仅可以加大窗纸的受光面积 , 而且可以避免冬季大风雪(俗称“大烟泡”)的冲击 , 还可以避免窗户纸一冷一热容易脱落 。窗户纸用盐水、苏油喷浸 , 可以持久耐用 , 不会因风吹日晒而损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源远流长的满族的建筑文化
- 佤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
- 独特的建筑文化:维吾尔族民居
- 拉祜族的民居建筑的简介及特色
- 满族的文化成就是什么?
- 碉房,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
- 八角鼓,满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 满族民间文化:妙趣横生的满族补绣
- 满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 独具民族特色的仡佬族民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