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广西南宁的工艺品其实是以壮锦最为出名的,因为壮锦历史非常的悠久,在唐宋年间就已经产生,到了明清时间,已经发展的非常稳定与繁荣 。那么,大家对于壮族文化的壮锦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可以说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 。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 。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 。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
壮锦的织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 。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颇低 。全机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 。机身包括机床、机架、坐板 。装纱包括卷经纱机头、纱笼、布头轴、绑腰、压纱棒 。提纱包括纱踩脚、纱吊手、小综线 。提花包括花踩脚、花吊手、花笼、编花竹、大综线、综线梁、重锤 。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绒梭、纱梭 。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织锦人极大考验 。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 。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 。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
壮锦是全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现在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壮锦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必须要建立在遵循传统的创新的基础之上 。丢弃传统,只能是加速壮锦的消亡;一味守旧,壮锦则会不断地褪色和黯淡……模式上加以突破,不断创新 。只有精益求精的产品和合理的经营之道相结合时,手工壮锦才能打破近些年来不景气的局面 。
标签: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
- 浅谈你所不知道的白族礼仪文化
- 土家族吊脚楼悠久的历史文化
- 浅谈:藏族农耕文化
- 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 奇特、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及精神
- 蒙古族皮革文化,你了解吗?
- 傣族独树一帜民族艺术:傣剧
- 惟妙惟肖的侗族芦笙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