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 这半年听了不少专家会议,我仍认为植发不是好生意

来源:锦缎(ID:jinduan006) 作者:杰迪
一个典型的个人力密集型行业,所谓刚需只是为了讲故事。
植发行业给市场人士的朦胧感觉,属于空间无限,单店模型好,只要扩张就能赚到钱的超级赛道。尤其是新进IPO成功的雍禾( HK:02279 ),它成为行业一哥的关键,就是2017年拿到中信产业基金3.2亿元,加速扩张的结果。
这半年我听了不少的专家会议,其中较多的论点是植发行业增长的路径简单粗暴:开店,开店,还是开店,连锁植发机构疯狂开店就能无可阻挡。
但逻辑的裂缝在于,为何植发这门生意并未有太多的资本涌入和下注,提供开店的资金。雍禾的净利润率也并未像流传广泛的植发行业单店模型那样诱人?
从前我们在写《是谁养活了美团?》时,分析过中国人均收入结构,看准人均收入结构,也就看准了市场的大小。也许负担得起,还有意愿,并且属于植发核心人群的人,并无想象中那么多。
靠营销推动的植发,未来想要通过压低营销跷高净利润,大概率遭遇医美行业最典型的魔咒:毫无竞争门槛导致无止境的价格竞争,华韩整形为代表的医美机构是前车之鉴。
那么,植发行业怎么破局?
01 市场认知:开店解千愁
植发行业言必称2.5亿脱发者,中国人1/6的脱发触发率。“高客单价+高毛利率”的行业特点,更让投资者浮想联翩。一些行业沟通会议里,专家们极力拔高上限,称下沉市场和一二线城市没区别,如火如荼。
市场上流传着这么一个美如画的植发机构单店模型:
面积2000平,坪效3万,年营收6000万;
房租成本150万,折合1.7元/平·天;
3-4名医生成本300万,5%提成。15名护士成本60万,月薪3K;
装修成本400万;
营销费用1200万——信息流表单150元/个,到店转化率20%,成交转化率35%,即单客户成本2142元,满打满算为3000元/25000元平均客单价,这块占比12%左右,加上电话销售和其它后台人员成本等合计为20%;
所得税500万;
以上成本加总2610万元,净利润率为56.5%=(6000-2610)/6000,高得吓人。
于是市场对4大植发连锁机构 (雍禾、大麦、碧莲盛、新生) 的理解,变得简单粗暴。开店,开店,还是开店,用开店覆盖机会无限的超级植发赛道。
开店逻辑的信徒总会找到例证,君不见原本植发机构之间的差距很微小,龙头宝座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直到雍禾得到中信产业基金的鼎力支持,后者2017年6月认购注册资本出资0.75亿元,10月受让股权出资2.475亿元,合计3.2亿元。雍禾逐步把门店数量提了上去,规模开始领先其他机构。雍禾招股时披露门店53家,当时其他机构情况:大麦33家,碧莲盛32家。
02 逻辑裂缝:资本的态度与盈利能力
但逻辑的裂缝在于,除了2017年中信投了雍禾3.2亿元,2018年华盖资本投了碧莲盛5亿元,2019年红杉与大麦达成初步意向,植发行业再无资本下注,单店模型真有那么好,谁也不傻,肯定疯狂抢筹。
券商拍的植发行业规模多在1300亿元左右,是个很大的市场,再叠加商业模型美如画,为什么没有大量的资本涌入?
而如果单店利润率真的那么高,达到56.5%,市场空间又无限。植发第一股IPO之后仅仅录得80多亿港币的市值?这不是开玩笑吗,真正的赛道好、净利润高的公司,像爱美克2021年1-9月收入10.2亿元,净利润7.1亿元,市值1166亿元人民币呢。
我认为核心因素被有意无意的忽视:
其一,植发行业2.5万元的客单价,只有少部分国人能负担的起,市场其实没有那么大。
其二,那少部分人,也需要极高的获客成本来实现,利润空间也并没有想象中充足。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