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无聊是一种破坏欲 , 或被动攻击 , 它源自于人性的正常攻击性压抑 。
英国心理学家对“无聊综合症”是这样认为:无聊感来自于空虚 , 而空虚是人在生活中缺乏目标 , 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 。在一般情况下 , 无聊和空虚感是偶尔有的 , 很正常 , 但如果经常性出现这种感觉则是失常的前兆 。所以如“大梦”一样的人 , 就应该说是失常的无聊综合症了 。
许多研究无聊的哲人 , 不外也将无聊锚定在“缺乏目标、精神空虚”之因上 。但 , 这个因果的发现和无聊者的表达一样 , 那说明无聊来自于空虚无目标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 , 人的无聊还有更深层次原由 。
文章图片
无聊的反义是生趣 , 心境处无聊状态 , 亦如生命力处休眠状 。常感受无聊的人 , 他们身上缺乏一种向上的朝气 , 与那种精神饱满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 前者的心境体验是度日如年 , 后者却似有无限活力、无穷乐趣 。这透视出两种人的不同的个性基础:压抑 , 展露 。
人的成长 ,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 , 都必须是伴随向外界的“抓取” , 心理学叫做本能的占有欲 , 或叫竞争性、攻击性 。我们的文化 , 是把这些基本欲望框在被克制范围 。更不幸的 , 是我们在专制的“洗脑”体制下 , 家庭教育里也罕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不乖”包括正常的反击或攻击性行为、放手孩子独自处理冲突事件 。简单说 , 常感受无聊的人 , 其个性基础之所以压抑 , 是他们的竞争性创造性等自我 , 被专制文化“革命”了 。弗洛姆讲过 , 人的精神本能 , 若被展现被运用就会顺势向上生长 , 若被压制 , 它也会生长 , 只不过是朝反方向往下长 。弗的往下长 , 是指人格扭曲或障碍 , 如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者 , 常有破坏性的攻击行为 。
文章图片
而无聊者对生活的了无生趣 , 正是精神生命无法展现、运用的被卡了 。但这样的被卡 , 是缺乏竞争性、个性压抑之人必然的际遇 , 虽然他们表现得无欲无求、懒散拖沓 , 但内心很煎熬挣扎:既有对生趣可望不可及的怨恨 , 又有对无聊无可奈何的自恨 。
【生趣 熊玲:你觉得最无聊的是什么?】因此“无聊综合症”种种表现的背后 , 确是一种无意识的损耗精神生命的攻击行为 , 只不过是慢性的被动攻击而已 。
在某些时候 , 无聊还作为了攻击他人的武器 , 比如骂某人:你真无聊!无聊之徒!这也变相表达了 , 无聊是一种破坏性的攻击意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你且悄悄努力,慢慢等待,上天自有安排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卡耐基告诉你:提升女人气质的方法,在于这四点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米饭|你有多久没吃到米饭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