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怎么读


猝死怎么读

“这是猝死 。”这是我听过的最长的一句话 。猝死这个话题,最近又被大家关注了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中国每年约有50万人猝死,其中有很多是心源性猝死(俗称猝死) 。而心源性猝死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 。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虽然数据尚不十分明确,但从最近各大媒体曝光的数据来看,这些数据正在逐年上升 。
1.“猝死”的定义
【猝死怎么读】
猝死,在医学上的定义是:由于非自然原因的死亡,包括因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和因身体机能突然丧失而引起的死亡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猝死”被定义为“6小时内死亡”,也就是说,从发病到死亡要经过6小时及以上的抢救 。不过,我看到一些新闻中“猝死”还包括:有人认为自己得了感冒导致发热引起肺炎导致休克而死亡;有人认为自己劳累过度而诱发心脏病导致猝死;有人认为自己在熬夜后运动过量导致猝死;还有人认为自己喝醉酒后睡着了而导致猝死……但是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有人认为运动过度导致了疲劳,有人认为醉酒而醉倒;有人认为睡眠不足而疲劳;有人认为过度劳累后出现了胸痛症状而出现呼吸困难……对此,我们应该谨慎对待 。
2.“猝死”是怎么来的
“猝死”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888年,当时是一位法国医生的著作,名叫《死亡与疾病》 。在他的著作中,“死亡”一词被赋予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认为每个人都可能会在“致命的时刻”被送到别人生命的最后一站上 。直到1914年《罗马假日》(一部法国电影)上映之后,人类才对这个词有了更为全面、系统和明确的定义――“猝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猝死”就开始被大众所关注,而它之所以被“写入”教科书是因为它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都有一定意义;它也被“写入”了大学教材,而且它还“首次使用”了学生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的术语――猝死被认为是“一种正常而危险的疾病方式”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猝死有一些典型的诱因:体力活动过量;大量饮酒;抽烟和熬夜等等……而这些行为可能会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疾病 。而最常见的原因往往是心力衰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心肌梗塞”!如果说冠心?。ü谧炊鲋嘌不孕脑嗖 。┮⑿募」K朗切脑葱遭狼白钪饕脑颍荒敲创罅恳埔⑿脑嗖「捶ⅰ⑩涝蚴切脑葱遭狼白钪饕妥畛<脑?。
3.如何正确看待猝死?
心源性猝死,大多是心脏本身的问题,比如冠心病和瓣膜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致,患者会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而瓣膜病是由于患者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所致,比如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比如有严重心脏疾?。┑贾滦脑嗤2突岢鱿终庵智榭?。冠心病可分为很多种,包括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如果突然出现心脏骤停和意识丧失,需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CPR),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失去生命 。不过根据猝死风险分层后进行分级治疗是科学有效得多,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有高血压、冠心病或中风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等高危因素人士更要积极重视预防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 。当然如果平时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任何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也没必要过度焦虑或者恐慌,适当运动健身便可帮助心脏功能恢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