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那么,在这两种认识的区别中,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就目前而言,我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真理”,因为真理不就是一个认识吗?对于一些不能明确答案的事情,我们需要从这两种认识中寻找答案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两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二者在区别中的作用 。
1.对于事物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在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中,我们在学习《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的时候就知道,这两本书都在写书中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 。对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其实她就是一位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人,她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她说出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时就说明了她对这两本书里对事物具有独特见解 。对于《三国演义》中张飞所说的“事在人为”这种说法则不同,张飞之所以说出“事在人为”这种观点是因为张飞所讲的“事在人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词语,这说明了张飞所说的话并不仅仅针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对其他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根据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话,这种发现就属于感性认识成果了 。
2.认识就是通过理性过程来实现的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感性认识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所以,没有感性认识的支撑,我们只会单纯地通过感觉而得来的感性认识;而理有性、理性过程则更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 。这就意味着认知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获取而已,它还涉及到思维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科学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矛盾以及发展战略方向基础上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发展实践和科学理论基础及最新发展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共享发展为基本原则 。
3.只有理性形成,才能进行感性活动
这里所说的感性活动指的是理性活动,它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形式去观察 。而感性活动是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感性活动 。因为感性活动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活动 。所以只有通过理性形成的判断,才能为具体的感性活动提供理论依据,而不是凭直觉 。所以,在分析这些区别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两种认识仅仅具有不同的意义 。也就是说,感性认识是根据感性认识所产生的结果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想法;而理性认识则是根据理性认识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想法 。
4.只有经过理性活动,才能获得感性知识
前面我们讲了,感性认识的主体就是人,只有经过理性活动,才能获得感性知识 。同样一个东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至少要经过3个阶段:先要知道这个东西的性质(感性)、再有了它性质(理性)、再有它的性质(感性认识) 。前面讲了感性知识的来源和获取途径,这里只讲一下理性活动 。例如,某人要当厨师需要掌握一定技艺,这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不是我们普通可以掌握的那种技术 。此时只能通过吃饭的过程中看师傅给他什么指点和建议来获得感性知识 。而在我们学习法律或者历史时,不能因为我们自己懂得法律或者历史而轻易让别人接受和帮助我们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情感、理性所起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