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福字、贴福字,营造出喜庆、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除夕是我国最重要和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要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等节日习俗都比较隆重 。对联,是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寓意深远、具有一定美感的对偶文字 。在我国古代,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书写春联、福字、春联福、福贴对联福(福)、春联对联福(福)等祝福语 。人们在张贴春联、福贴春联上张贴对联和福贴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且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于民间和庙宇之中(以寺院为最多),一直延续到现在(民间也有在腊月二十前后贴梅花、福字等) 。
一、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民间流行“门对” 。这种春联,是用红纸写上一个或几个吉祥数字,再贴于门楣上 。后来渐渐演变为“门对” 。而对联这种文字符号,又与人们熟悉的年画(旧称“门神”)相联系 。明清以后成为过年悬挂于门楣的一种文字符号 。人们在挂上“门对”后还要把它贴在门楣上或贴在门窗内侧 。这种“门对”也叫门帘、门扇 。
二、春联形式的演变
春联是人们用来记录美好事物的,最早的春联,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对联,以《左传》上记载为准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学艺术进步,以及社会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出现了诗歌对联和戏剧春联 。这些诗对联写在纸上,与书法不同;戏剧春联主要是演大戏,而文学对联不仅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具有一定美感,还强调情感的抒发以及寓意对生活的赞美 。其中文人写诗创作往往以诗体来要求自己对社会生活、人生哲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所表达的感情大多是真挚真诚而又缠绵悱恻 。
三、对联的分类
按题材分类:可分为政治类对联、伦理类对联和生活类对联 。政治类联主要有三类:国事类、政事类和地方事务类 。国事类对联又可分为官民政治类、军事政治类和社会政治类四大类,它们与风俗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地方事务类对联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类联接;另一类是政治类联接 。它们都有一种特定的寓意 。国事类对联又可分为“三国联”‘五洲联’‘七国联’等;社会类联接“四民联”“五世联”等;人文类联接“四喜联”“五福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