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瓷器有存世吗

【柴窑瓷器有存世吗】

柴窑瓷器有存世吗

柴窑瓷器是明清两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其“胎质坚细,釉面光洁,呈色绚丽”、“色如琥珀,光润如凝脂”等特点而驰名于世 。有学者指出:柴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宫廷御用瓷器,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喜爱之物 。“柴窑”一词由元代诗人张先创造,因柴窑烧制时间最短,故又称“柴窑” 。柴窑以烧造青瓷为主,但也烧造白瓷及白瓷混合烧造 。烧造瓷器有其独特之处——胎质坚细,釉面光洁,釉色如琥珀,光润如凝脂 。
1、根据《宣和博古图》的记载,柴窑瓷器的胎体是由瓷土烧制而成,因此其胎体的厚薄是有一定影响的 。
据测定,由于柴窑器的胎体结构相当紧密,所以烧制时不会出现缩釉现象 。因而在传世的柴窑器皿中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等、厚薄不等的圆窑和盖碗碟 。这是由于器皿底釉疏松,当烧制过程中窑温过高或烧制时间过长时,在釉层中形成不溶于水的气孔,导致釉中水分蒸发严重而形成缩釉 。此现象是柴窑瓷器独特之处 。
2、柴窑在胎体的厚薄上做了很大限度的变化,并且还有施釉不匀,气泡呈圆形等现象出现 。
其原因是由于胎体在高温下被熔融后形成坯体特有的一种釉质、烧成温度的差异 。因柴窑所烧造青瓷以黑红色为主,在坯体的胎质上表现为一种黑色的斑点纹路,这就像其瓷器上所绘出来的纹路一样 。这种黑色斑点纹是由于胎体含铁量较高,而烧成温度又比较低所造成的 。但是由于其釉面的颜色比较单一而呈青色,所以这些胎体较薄的瓷器还不能称其为柴瓷器 。因此一般都称为青瓷或小青瓷,而这种青色的窑变器却是柴窑器的特点之一 。
3、在烧造柴窑时,由于对温度十分重视,所以烧造后都要经过上釉烧制一段时间才能烧成 。
由于柴窑瓷器的胎质坚细,釉色光洁,呈色绚丽,所以在入窑烧造的过程中,一般只加釉一次,直到所烧成的柴窑瓷器完全烧成为止 。上釉以后进行锻烧,由于温度变化的原因,使所烧的瓷器的质量和外观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使颜色出现由翠青的青釉向灰白色的铁锈红釉的过渡,使器身变成“柴窑”中较为少见的绿色;又如将白釉从“柴窑”的胎质中剥离出来用砂轮打磨;再如在“柴窑”釉上加一层薄霜或釉块,使坯体内的金属氧化物减少等 。但是总体来说,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锤炼以后所烧造的瓷胎和瓷器表面的铁锈红釉、铁锈红斑,都达到了十分理想的状态;而胎质不太坚固而有粗糙感的陶瓷釉层在经过上釉后也就会变得很粗糙一些;且由于烧造时十分重视温度和温差的控制和调节,因此使这些柴窑瓷器在颜色上呈现出青、黑、白等色系多种变化而显得光洁绚丽之至!
4、柴窑是以“干支”(支钉)为胎,施釉不匀或薄厚不均不匀者为坯,一般以3次或4次为间隔 。
坯与釉分离,其特点是支钉较多,故胎体中施釉时釉面也较为平整,表面有开片现象 。开片的多少与釉料有关 。一般两次施釉约1毫米厚,一次为2毫米厚 。胎质坚细,支钉多而均匀为好 。釉色有红、青、黑等色系,青中带黄,黄中带红 。无明显红斑斑点及裂纹现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