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三字经》 。第一句是“人之初 , 性本善” 。就这么一句,后世的人们争论不休 。其实这句话说的很好,不过再好的人参果也经不住猪八戒那种吃法啊 。有些人提出“性善论”,搬出儒家大宗师孟子做后盾 。有些人提出“性恶论”,理由是儒家VIP荀子也这么说 。
其实 , 孟子没错,荀子没错,三字经也是很好的 。错就错在,后代学者们没有把“初”和“性”定义清楚就开喷 。各执一词,变成了机器猫大战圣斗士——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今天 , 我们就尝试对“人之初性”做一个梳理,搞清楚的本质 。
什么是性?
性,在大众脑袋里,有天性、本性、性格、习性等等理解 。
而古人,对“性”有非常精确的定义:
儒家的根本经典《中庸》,在开篇第一句就说:
“天命之谓性”
啥意思?上天创造你的生命时,从它自己里面分给你那一点东西,就是性 。这也是宋儒所说的“天命之性” 。
而《中庸》里还说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啥意思?人生来就有喜怒哀乐,这是人的情绪,也叫做“情” 。宋儒把这个叫做“气质之性” 。
所以,我们归纳一下,人性有两种:天性、气性 , 这两种性贯穿着每个人生命的一生 。
天性与气性有什么不同?
天性是每个人都有 , 且一样的,因为他来自于天 。当年有人问孟子什么是仁,孟子说,任何人看到小孩趴在井口玩耍,将要掉进去,都会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小孩掉下去 。这就是恻隐之心,也就是仁 。而不论有没有文化 , 是劳动模范还是黑道大哥 , 对于这个掉井画面,心里都会有这种反应 。因此,这就是人人所共有的,相同的“天性” 。
气性就不同了 。有些人去餐馆吃完饭还要扯一卷卫生纸回家上厕所用,而有些人去了酒店,免费的洗漱用具也不用 , 拿出自己的旧牙刷用起来……有些人好学 , 有些人只知道玩耍;有些人喜欢助人 , 有些人成天网上找人掐架……说起各种人性的善恶美丑 , 怕是几百万字也说不完的 。这就是气质之性,也就是“气性” 。
因此,宋儒说“存天理,去人欲” 。我们学术界的学者们常常批驳这句话,说它是封建思想,压制人如何如何 。其实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很好的,只不过又被猪八戒吃了这好好的人参果 。
啥是天理?啥是人欲?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
所以,存天理,人的天性就会保全 。灭人欲 , 人的气性就不会泛滥 。
朱熹(1130年—1200年)
什么是人之初?
性的定义我们搞清楚了 , 现在我们来定义什么是“人之初” 。
所谓初 , 就是开端 。而人的开端是哪里呢?是应该以出生为开端?还是以受精卵为开端?还是以懂事为开端?
这里,儒家没有说明白的事情就需要请道家出场了 。
道家对于“初”,有几种定义:
胞胎阶段、赤子阶段、童子阶段、少年阶段 。
对于生命形成之初是怎么回事?我们下面的叙述的观点来自于清代著名的道家学者刘一明 。
刘一明著《象言破疑》
一、胞胎阶段:
当父母那个以后,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受精卵,在母亲体内开始生长 。这个过程中,道家认为有三种力量参与了生命的创造:
来自父亲母亲的“阴阳二气”,还来自宇宙的“先天炁” 。亦或称之为:阴神(来自母亲)、阳神(来自父亲)、元神(来自宇宙)
这个时候的人,在母亲肚子里逐渐成形,不需要像普通人那样呼吸就能维持生命 , 真是神奇 。道家把这个阶段称作“先天”,又称作“无极” 。这是把人比作宇宙了 。意思是宇宙还是混沌 , 连天地都还没创造之前 。佛家把这个叫“父母未生”或“本来面目” 。这个时候的人,没有意识 , 一切都是宇宙的神奇之力在持续的雕刻创造生命的形体 。
二、赤子阶段:
随着十月怀胎,分娩将至 。婴儿终于“哇呜~”一声坠地了 。这个时候,也是人的第一口气开始呼吸的时候 。而正当此时,第四种力量参与到这个生命的创造里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识神” 。当第一口呼吸开始的时候,识神就进入到孩子的身体,与先天的“元神”混合附着在一起,寄生在元神之上 。这个阶段,道家称之为“后天中之先天”,意思和前面一样,就是宇宙从混沌到开天辟地了 。
《道德经》这样描述婴儿的“天性”: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为什么?你看看刚出生的小宝宝 , 特别招人喜爱 。无论你美还是丑 , 他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你 。而宝宝与小猫小狗一起躺在摇篮里,宝宝也不会害怕猫狗,猫狗也不会伤害宝宝 。这是因为婴儿此时只有“天性”,而没有“气性” 。虽然识神附着在元神上,但是还没开始发作,伏藏而已 。
三、童子阶段: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有了语言能力,有了知识 , 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 。这个阶段,童子依然是纯真善良的,因为支配童子的依然是来自宇宙的“元神”,即天性 。
四、少年阶段:
当童子渐渐长大,到了临界点(道家称之为“二八气足”)的时候,伏藏的识神终于跳出来 , 反客为主,把元神给压制到后台去了 。这个时候,男孩女孩,开始有了青春萌动的意识,开始攀比和占有……这个阶段就是“气性”压制“天性” 。
这也是每个人逐步形成自己性格的阶段,也是显露出才华差异,品德优劣的阶段 。
结论:人之初,性非善非恶
回到我们开头,再看性善论、性恶论,再看孟子,荀子,是不是一切都清晰了?
孟子其实是在强调人的天性 , 让我们不要丢失天性 。
荀子其实是在忧虑人的气性,让我们要通过教育教化来抑制气性的泛滥 。
性善论,说的是人之初(胞胎阶段、赤子阶段),人的本性来自与宇宙的赋予 。这个本性是至纯至善的 , 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所以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开始觉悟自己的本心 。
性恶论,说的是人之初(童子阶段、少年阶段),人性中已经伏藏着自我意识 。这个自我意识是自私和占有的,能够衍生出贪婪、嫉妒、凶残、懦弱……等等恶 。所以要重视教育,所以要读圣贤书,所以要修身齐家 , 要忠孝仁义 。
所以,综合而言,人善论,性恶论,是后人创造的,并非二圣的观点 。本质上是源于语言文字的误读和误解 。为了矫枉归正 , 我们基于不能全面解释人性的性善论和性恶论 , 提出“性非善非恶论”来拨乱反正,回归正解 。
结论就是:人性之初,非善非恶,有善有恶,可善可恶,扬善去恶 。
如何回归天性?
一、儒家:惩忿窒欲
惩忿 , 是去掉人的躁性,谦卑处世 , 不生气 。
窒欲,是节制人的欲望,寡欲淡泊,不放纵 。
二、道家:保养精气神
修身 , 所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
养心,所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
三、佛家:戒定慧
戒,就是做正确的事,不做错误的事 。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定力,定力不断打磨滋养 , 就能生发出智慧 。
儒释道三家,总而言之,不外乎在人的日常生活中 , 从身体、语言、内心层面持续的做正确的事,把善培养成性格,从而返还“天性” 。
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对中国文化里“性”和“初”的概念辨析,进而论述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的具体原因,还原了孟子和荀子两位圣贤关于人性论的正确理解 , 简单介绍了儒释道三家对于如何修养人性的方法 。相信朋友们今后对于别人问起“人到底善还是恶?”的问题,都能清晰的解答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有不同观点或问题,欢迎在讨论区提出来和我讨论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这就是说:人刚生下来,本性还是善良的;先天本质是相近的,没有太大的差别 。只是后天的生活环境 , 养成的生活习惯,却有了善恶之分,差别也就大了 。
至于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对于 争议颇多 。
有人赞成:“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论断 。其理由是:人刚生下来,本性是好的 , 是善良的 。那些不好的、罪恶的东西是后天养成的 。
也有人反对这一说法,其认为:人以生下来就有善恶之分 。其理由是: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好坏在于本质!老虎生来就吃人,蚊虫生来就叮人,这是本性决定的 。
还有一种论断 , 其认为:人之初,无所谓善 , 亦无所谓恶,它无善恶之分 。就象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负担,没有好坏之分,后来画红则红,画黑则黑,一切都是后天造成的 。环境造就人 ,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判断标准】
我十分赞成第三种说法 , 也就是:人刚生下来,没有善恶之分 。一切善恶都是后天养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