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然后随着发展,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 。时至今日 , 春节贴对联成了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 。对联的分类
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话 , 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等 。
对联的寓意
1、对联以简单的文字形式体现了一个家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 。例如富贵双全人如意 , 财喜两旺家和睦,横批万事如意 。
2、对联体现我国语言魅力的独特艺术形式 , 最早的对联记载于三国时期,发展到如今 , 春联变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 。
3、一副对联,彰显的是一个家庭的精气 , 寄托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
同仁堂对联的由来
品味虽贵 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 必不敢省人工 。
这两句联语本是同仁堂的第二代传人乐凤鸣留下的训条,同仁堂各代均严格遵循,已经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这一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信条 , 始终坚持“德、诚、信”的精神内核和优良传统 。
对联汉字的由来
古代没有汉字对联,过年时門两边挂上刻的桃符,后来有人把桃符上加上了五言联,以后演变成不挂桃符,而用大红纸写上吉祥语的对联贴门框上 。灯谜和春联的由来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 , 宽三寸 , 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 , 即桃符也 。”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 , 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 , 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 , 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 , 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为群众义务写春联 “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 , 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 , 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 , 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
【对联的由来,同仁堂对联的由来】
以上就是关于对联的由来,同仁堂对联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对联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