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1月14日 , “无锡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审计查出竣工决算多计5.95亿元”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大众关注 , 消息话题也迅速成为微薄热议话题 。由于消息内容中所涉金额较多,而工程审计问题又较为专业 , 普通社会大众缺乏对工程审计专业知识与工程建设行业常识的了解 , 出现许多舆论误解 。
综合整理之下,此次事件争议要点主要围绕以下两大方面:1.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问题;2.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问题;两大核心争议点,分别涉及不同的建设活动主体角色,对应不同的审核审计过程;所产生的审核审计结果也存在着差异不同 。

1、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
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也有称工程决算),二者单纯字面上来看十分容易混淆 , 但事实上却在多个方面有着很大区别 。
概念定义
工程结算,全名为工程价款的结算,是指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根据双方签订合同(含补充协议)进行的工程合同价款结算 。工程结算所涉费用内容 , 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及合同规定给施工方的其他费用,即关于工程建设本身的相关造价费用 。相应结算文件的编制工作,由施工单位完成 , 提交建设单位 。
竣工决算是指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用 。竣工决算是整个建设工程的最终价格,是作为建设单位财务部门汇总固定资产的主要依据 。竣工决算的价款统计中包含工程结算价款 。
竣工决算文件的编制工作由建设单位完成 , 最终提交审计部门 。
范围作用
工程结算的范围,主要包括对一个实体工程的所有建筑和安装工程费用 。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索取工程款的重要依据,以及在建设活动中施工单位工作价值的体现 。
竣工决算的范围 , 包括两个部分 , 其一即为工程结算部分;其二则为在工程结算的基础上加上项目的其他支出如前期征地拆迁费用、设计费用、监理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各项基金等,用于确定项目整体投资额的财务决算 。
竣工决算的主要作用 , 即是能够综合反映该工程从筹建到工程竣工投产(使用)全过程中各项资金的实际运用情况与建设成果,从而全面、完整、客观的反映项目建设投资效果 。

2、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
此次无锡地铁2号线竣工决算事件中,最吸引大众视线的即为148.78亿元的竣工决算送审金额与142.83亿元的竣工审定金额 。二者相差近6亿元,令不少缺乏工程与审计行业知识的社会大众产生错误观点意见 。
什么是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
1、在工程结算中,送审金额即为由施工单位编制,投交建设单位进行审核的工程合同价款结算金额;审定金额即为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文件审核后 , 确认的工程合同价款计算金额 。
2、在竣工决算中,送审金额即为建设单位编制,提交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工程项目总投入金额;审定金额即为审计部门对建设单位提交的竣工均算文件审计后,排除纠正相关不合理资金投入,最终确定的工程项目总投入金额 。
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的差异原因
【竣工决算和竣工结算有何区别】
在实务中 , 无论工程结算还是竣工决算,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几乎都会有所差异 , 具体而言即是送审金额会高过审定金额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二者的计量人员与规则不同 。送审金额 , 一般由工程造价人员通过专业造价知识计算而出;而审定金额,则通常由会计师、审计师计算而出 。两者由于角色位置、专业知识不同,对相关费用金额的计算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许多审计人员由于出身会计事务所 , 对于工程建设并不了解,在对量对价过程中,往往会被核减很多工程量 , 导致最终审定金额大大降低 。
2、建设施工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不重视、不规范 。由于项目部不重视造价员的作用,项目经理及总工不重视结算资料的过程收集管理 , 最终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因无法提供相关数据资料 , 最终被核减 。
3、建设、施工双方承包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 。在签订合同时在建筑规模和中标价方面,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目的是为了竣工后高报工程结算价格打下伏笔,使原本十分严谨的合同失去约束力,建设单位失去了对施工单位工程报价的有效监督 , 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高,最终导致送审金额大幅度核减 。
4、当然也存在施工方故意虚报送审金额,或一些基建项目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出现经济上的瓜葛,从而在送审金额上虚报作假 。
综上,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之间出现差异,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业市场现象 , 只要核减数额不超过一定的概率范围即可 。如2018年2月,江苏宝华《关于工程决算审计核减相关问题的通知》,即对工程决算核减额在10%以上的涉及施工单位进行了重点通报 。即是说,一般工程决算核减额在10%以内即为正常 。

此次 , 无锡地铁2号线引起大众热议 , 主要即是因为其送审金额与审定金额的基数较大,令决算核减额也显得很大 。但从核减率上来看 , 也只有不到4% , 属于正常的行业数值范围 。当然 , 此次媒体报道将大众的视线注意力 , 集中于工程造价、工程审计环节,对于规范和监督相关责任主体在结算、决算过程中的行为也有着积极作用 。